「脫力」是好笑的嗎?《愛在這一刻聯誼會》
12月
20
2021
愛在這一刻聯誼會(傻孩子宅急便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7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劉向和Luke組成的傻孩子宅急便,這回帶來了《愛在這一刻聯誼會》。融合戲劇、漫才和大喜利,這部作品以「脫力」為主要訴求,試圖逗笑大家──雖然某些時候,我無法開懷大笑。為什麼會這樣呢?以下試著自問自答。

故事背景是這樣的:兩個單身男子準備為前輩辦聯誼,希望能遇到理想的女性。一開始舞台空著,有舒適的沙發和可愛的玩偶,擺設是一派家居。接著演員們一位提了盒裝披薩,一位以紙箱裝了各種零食進場。他們開始談論適才公車上,大家投向他們的異樣眼光是因為這樣大包小包,好像剛離職、從辦公室搬走,還是⋯⋯褲襠拉鍊沒拉。Luke檢查了自己的狀況──沒問題,休閒褲沒有拉鍊!劉向低頭,發現自己真的沒拉拉鍊,於是陷入苦惱:糟糕,如果我們拉鍊都有拉,就可以確定大家的眼光是針對一大堆手提物而來,但若加上石門水庫這個變數,就很難判斷了,這太令人苦惱啦!

這種無聊的煩惱充斥整場演出。事實上,只要我們對自己的處境觀察敏銳,就會發現日常生活到處都是這種會讓思想飄走的「小抽風口」,直線的敘事和完備的體系在大量孔縫面前就像疊疊樂,被抽掉一個個積木而搖搖欲墜。鑽牛角尖、分神岔題、不斷繞路和各種對事物的極端論法──總之就是「無事化小,小事化大」──在此都是合理而必要的。

在宣傳時,傻孩子宅急便強調這次演出的脫力特質。說到「脫力」,劉向似乎頗喜歡《時效警察》。這部漫不經心的日劇時常被定位成「脫力系」,但脫力作為一種元素,其實也遍布許多不屬於「脫力系」的作品。《四重奏》通常不會被說成「脫力系」作品,可是其中一個已經在劇迷間廣為流傳的橋段也頗脫力:一群人在餐桌上正要開吃炸雞,松田隆平直接擠了檸檬,於是引來高橋一生不滿。松田以為高橋不喜歡炸雞沾了檸檬汁,但高橋表示,重點是擠檸檬之前要先問過大家。在這種情況下,高橋很容易被認為不喜歡檸檬汁,縱使他說這裡的問題無關喜不喜歡檸檬汁,松田也未必會相信。爭論於是開始:就算大家都喜歡檸檬汁好了,松田也只顧慮了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他人;反之,高橋看似顧全他人感受,卻狡詐地不表明自己想法,甚至有用他人感受來隱瞞自己確實不喜歡檸檬汁的嫌疑。

之所以岔這個題,是因為坦白說,我覺得《愛在這一刻聯誼會》的許多段子並不好笑,或者說,不能用「好不好笑」來論。這不是說他們的表演失敗,反而是「脫力法」運用得宜。在「脫力」的概念面前,開懷大笑顯得有些淺薄。脫力的目的與其說是好笑、歡笑或爆笑,不如說是莞爾,而莞爾的本質則是「開竅」:在最平凡的事物中無意間發現可以自體系出逃的孔縫,邏輯於是崩潰,用老派的成語來說,就是「難得糊塗」。《時效警察》的整個時效管理課就是這般存在,松田龍平和高橋一生的檸檬炸雞爭論,以及劉向和Luke好奇路人的異樣眼光究竟出自什麼,也是一樣。


愛在這一刻聯誼會(傻孩子宅急便提供)


愛在這一刻聯誼會(傻孩子宅急便提供)

《愛在這一刻聯誼會》還有一個哏,同樣介於好笑和不好笑之間(抱歉,也許我漏了兩位演員及其友人圈和漫才圈的某些脈絡和玩笑):只要對話中,有人被稱讚「聰明」,就必須故作謙遜地表示「一點點、一點點啦」(附帶手勢),隨後在白板記上一筆,表示勝利。這個把綜藝節目的遊戲挪移到戲劇中的手法,因為兩人的「聰明→一點點」比分而瓦解、分散了聯誼的敘事。稍後現點現做的兩位「前輩」到場,也被捲入這場莫名其妙的競賽。

當然,其他段落──尤其是劉向扮成不參加這場聯誼的女生──都有爆笑的成分,但它們和傻孩子宅急便強調的脫力,卻是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也因此,整場表演的質地其實相當混雜,有時讓觀眾抓不到該有的反應。大概因為傻孩子宅急便兩位演員的聰明不只一點點,而是很多點,所以才有這麼多考量,並願意冒險做這樣的嘗試。我們知道,事情想太多就不好笑了。可是我們要好笑,還是會心一笑呢?這就見仁見智了。

《愛在這一刻聯誼會》

演出|傻孩子宅急便
時間|2021/12/12 13:30
地點|課廳演創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