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形劇場裡,說大自然故事《海.天.鳥傳說》
8月
26
2013
海‧天‧鳥傳說(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5次瀏覽
蔡明璇(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傳播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海.天.鳥傳說》2013年全台巡演最後一站來到嘉義。這齣以兒童創意戲劇為出發,擷取阿美族「將天唱高的鳥」、達悟族「白鶺鴒和老鼠魚」與海地的傳說「猴偷吃西瓜」、「貓頭鷹與麻雀」所串連而成的演出。每一個小故事都以鳥類為核心,演員透過聲音的模仿、歌唱與舞蹈的表現,企圖帶給台下的大小觀眾,一個獨一無二的觀戲經驗。有別於一般兒童劇的寫實、誇張、流於說教,或是情節過度幼稚,影響.新劇場以啟發兒童創造力為前提,讓孩子在歡笑之餘,還可以從演出中,了解每個小故事背後所代表的寓意與精神。

整齣《海.天.鳥傳說》脫離不了海洋民族最重視的,關於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傳說的背後,述說的其實是古老的人生智慧,友情的包容,以及樂觀面對生命的態度。其中,筆者認為「猴偷吃西瓜」是最有趣的一個段落。不僅農夫婦的偶造型與服裝,完全取自日常生活,連抹布、菜瓜布、鋼絲球等廚房小物,都不斷地輪番上場,甚至猴子戲偶的肢體動作,都讓人禁不住會心一笑。農夫婦最珍愛的西瓜,視覺上以飽滿的紙氣球來代替,台下的小觀眾被演員囑咐得保管好西瓜,雙方的互動也的確在那一瞬間建立了起來。只是小觀眾們除了面面相覷,假戲真作地保護紙氣球(西瓜)之外,似乎也未能與演員產生更多的互動或是交流。

別忘了因為環形舞台的演出形式,四名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其實是相當靠近的。觀眾被分散在四個區塊,演員在四條通道之間自由進出。演員表演時不但得注意前方的觀眾,也得時時提醒自己來自四面八方的眼神。在這樣環形演出的場地上,觀眾的視線難免會出現死角。而演員完全暴露在觀眾的凝視之下,一旦稍有差錯,眾人皆可能知曉。當舞台從鏡框中消失,增加的不僅是對演員本身的挑戰,也是觀眾在面對演員的給予與接收之間,訊息是否能正確傳達的問題。在表演上,演員幾乎得使出八面玲瓏的身段,不斷自我突破,讓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會演戲。然而,這也是演員最大的挑戰。

最後的「貓頭鷹與麻雀」,以載歌載舞的方式,引導觀眾進入兩個角色的互動關係。演員的服裝非常鮮艷搶眼,在沒有配戴麥克風的前提下,歌唱的部分顯得相對薄弱,讓筆者不得不在台下捏了一把冷汗。演員的發聲幾乎都來自喉嚨,而非從丹田湧出,換氣的部分也顯得急促。故事原本即將進入尾聲的高潮,聲音的破綻卻打破了觀眾對演出的期待。今日的兒童劇演員,除了要會演戲說故事,還得載歌載舞,面面俱到。演員若能在這方面持續努力,相信可以將說故事的方法推展得更淋漓盡致。期待影響.新劇場日後更精湛的演出。

《海.天.鳥傳說》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3/08/17 16: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Play”可說是最適合孩子的詞彙,對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甚至組織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力。影響.新劇場所製作的《海.天.鳥傳說》正是一齣發揮“Play”最大意涵的兒童劇。(黃微惠)
6月
13
2013
情節跳脫淺顯易懂的直線式劇情,採用哲理、極簡的符號呈現方式為兒童述說故事,在其中留下許多空白,為兒童劇發展另一類想像的可能。(黃奕庭)
6月
11
2013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