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想像的第三空間《海.天.鳥傳說》
6月
13
2013
海‧天‧鳥傳說(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5次瀏覽
黃微惠(臺南大學戲劇應用與創作研究所)

台南吳園公會堂

“Play”可說是最適合孩子的詞彙了,它有玩耍、遊戲、演奏、戲劇表演和競賽等解釋意涵,這些動詞是孩童經常性的表現,對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甚至組織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力。影響.新劇場所製作的「啾古啾古說故事系列作品」《海.天.鳥傳說》正是一齣發揮“Play”最大意涵的兒童劇。當燈光轉換,四面八方傳來各類栩栩如生的鳥叫聲,四位演員從環型舞台的各個角落,以靈動的鳥類姿態緩緩穿梭在舞台中,喚醒了還未進入狀況的孩子們的專注力,進入“Play”的奇幻旅程。

蛻去鳥兒的羽翼,演員以肢體表現天和地痛苦地緊緊相連,在Tachu鳥的歌聲將天升高後,再以伸張的肢體表達萬物得以伸展,宛如玩一場肢體開發課程;以物件代替真實物品(傘代表船槳/板),以動作聲音表情符號示意(吃便當),利用生活用品製作偶、製造音效,並將物品形狀做聯想(隔熱紅手套聯想母雞),都和孩童的自發性戲劇遊戲無異;照顧西瓜不被猴子偷吃的互動,有如競賽般,激發孩子的鬥志;此外,華麗搶眼的服飾,節奏性強的Tango舞曲與開趴時的歡樂歌舞,更是孩童的最愛,即便故事內容帶有淡淡哀愁,孩童也能理解與接受。

該劇創作理念即說明,兒童劇不是只能搬演善惡二元對立的故事,在鳥兒們唱著傳說故事的當中,有許多可以探討的第三空間。當你在天地之間感到受壓迫、無力伸展的時候,唱首歌吧!音樂可以帶給你無限的力量!天上飛的鳥與地上爬的鼠可以成為朋友,並一起去海上釣魚,但大難臨頭的時候,鳥兒也只能自行飛走,留下沉入海底的鼠,就在這生死之間,老鼠轉化成老鼠魚,快樂地悠遊在海底。貓頭鷹覺得自己長得很醜,只敢在黑夜中露臉,殊不知美醜不在於表象,更不是能否成為朋友的標準,無法面對困住自己的心念,將使他人與自己,在遺憾中度過。Dr. Adam Fraser說:「平衡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第三空間。」心境的正向轉換,能提升我們的生活。

該戲採用環形故事劇場形式,打破觀眾與演員、舞台之間的隔閡;高低有層次的座位,提供給不同需求的觀眾;開場時編導細心的提醒燈光將因換場變暗,讓年紀小的孩童有心理準備;在場邊安排場務人員協助有需要的小觀眾進出劇場;結束後的問卷調查設計有成人版和兒童版,尊重大小觀眾的差異,並讓親子間也有互動時刻。當然也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演員角色轉換時,即便已經隔了另一段故事,可能因為服裝上沒有太大變化,以至於在「猴子偷吃西瓜」的演員進場時,有小觀眾發出疑問:「一個不是天,一個不是地嗎?到底是什麼?」而推箱子入場的時間則過於冗長,引發不耐。兒童觀眾可以接受新奇,跳脫邏輯思考應該也無妨,但貫穿性和連結性不能忽略。

《海.天.鳥傳說》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3/06/02 14: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一個小故事都以鳥類為核心,演員透過聲音的模仿、歌唱與舞蹈的表現,企圖帶給台下的大小觀眾,一個獨一無二的觀戲經驗。(蔡明璇)
8月
26
2013
情節跳脫淺顯易懂的直線式劇情,採用哲理、極簡的符號呈現方式為兒童述說故事,在其中留下許多空白,為兒童劇發展另一類想像的可能。(黃奕庭)
6月
11
2013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