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符號與兒童對話《海.天.鳥傳說》
6月
11
2013
海.天.鳥傳說(影響 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9次瀏覽
黃奕庭(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2013/06/02 14:30

開場時,四方環繞鳥兒的鳴叫,吸引大小觀眾好奇,不斷找尋聲音來源,隨著燈光、音效逐漸發生變化,此刻表演舞台正漸漸進入鳥類的魔幻境地。

《海.天.鳥傳說》運用舞蹈、偶戲、物件、音效等,呈現方式豐富,道具、服裝簡單卻明確,以部分代替全體的符號,使兒童一眼就能夠明白角色身份,例如一根美麗的羽毛即是孔雀、豔紅的頭冠代表公雞。劇中運用許多幽默的手法,加上多樣的戲劇呈現方式,讓觀眾感受多重戲劇藝術的享受,尤其對於兒童觀眾來說,豐富多變化的肢體動作、歌聲與充滿想像的物件等等的方式,再再激發兒童的幻想空間。

四個故事希望表達傳說故事中對自然和生命循環的智慧意涵,所運用的符號為故事所屬部落在大自然中代表的動物與日、月,其中四個故事皆有鳥類動物,可見鳥在劇中的「所指」代表著某種重要的意義,值得觀眾一同思考、探索。該劇以環型綠色軟墊做為觀眾席,綠色的設計代表自然與生命,環型則有著循環的符號意象,兒童觀眾坐在其中,彷彿希望將此概念傳達的對象即為在這符號中的觀眾。

該劇演出內容挑戰以往兒童劇寫實、放大的需求,採用哲理且極簡的方式呈現。導演理念為傳達傳說故事中對自然和生命循環的智慧意涵。在劇中使用多次太陽與月亮的符號、重複性的動作與台詞,象徵自然的循環。劇中物件運用變化豐富,符號的轉換運用,隨其語境變換,例如:將具體的能指-雨傘,從原先所指的船槳變換成船頭與船尾,最後再轉換為類似燈籠的符號而逐漸漂離,彷彿中國放水燈的意象。情節跳脫淺顯易懂的直線式劇情,採用哲理、極簡的符號呈現方式為兒童述說故事,在其中留下許多空白,為兒童劇發展另一類想像的可能,豐富的表演藝術呈現方式與哲理式的符號為本劇最大特點,其中許多符號令人在思索探究中咀嚼。

唯「把天升高的鳥」運用碎布製成的小鳥,飛入觀眾席,藉此與兒童做互動,但其飛行軌跡的不合理,令筆者感到稍微出戲,對於符號的傳遞有所干擾。「猴偷吃西瓜」,一開始演員將箱子推出,方式雖多樣化,但時間過久,兒童觀眾反應直接:「好煩喔!」、「推快點!」,直到演員以相撲式推法才重拾興趣。在此呈現出箱子有著極大的重量,似乎傳達箱子代表包含世界森羅萬象的意涵。劇中在此琢磨許多時間,可能採用「置於前景」的效果,來突顯此段所需思考的意義。對於兒童而言,這段冗長的時間令他們感到厭倦,所傳達的符號訊息將因此被干擾。

《海.天.鳥傳說》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
地點|台南市吳園藝文中心公會堂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一個小故事都以鳥類為核心,演員透過聲音的模仿、歌唱與舞蹈的表現,企圖帶給台下的大小觀眾,一個獨一無二的觀戲經驗。(蔡明璇)
8月
26
2013
“Play”可說是最適合孩子的詞彙,對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甚至組織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力。影響.新劇場所製作的《海.天.鳥傳說》正是一齣發揮“Play”最大意涵的兒童劇。(黃微惠)
6月
13
2013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