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愛椎名林檎《本能》
12月
25
2013
本能(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11次瀏覽
劉宗鑫(社會人士)

如果沒有看到友人的觀後動態,沒有心理準備,可能心得會完全不一樣吧,在現在這時代很難不踩到一點雷,完全一無所知,以透明的狀態去看演出、電影、展覽了,或多或少都會帶點預設的顏色來參與。

看到舞台的當下就想到是東京事變「車屋先生」MV的場景,散落一地的道具玩具,那黑人變成了神獸,而且還穿著Bon Voyage的水手服。各種林檎迷熟悉的符碼迎面打過來,不同時期的裝扮造型、紙鶴、大聲公、破題的制約反應教學、源源不斷的歌曲,都是林檎的聲音,聽到後來就變成猜歌大賽了(聽前奏比誰速度快的那種)。聽到開演的《活下去》,而且是事變告別演唱會的現場版本,還是起了雞皮疙瘩…。滿滿的林檎歌曲,有些似乎和情節隱隱相呼應,有些似乎沒有,只是背景音樂,或是當作轉場過橋,好像沒有選到《平成風俗》、《教育》和《三文八卦》專輯的歌,而中間突然跑出超載樂隊的《不要告別》,應該是私心推薦吧,那種每個DJ都會有的私房歌曲。

我想還是會有林檎迷心生不滿,抱怨幹嘛亂玩林檎的歌,像歌廳秀般嘲諷那麼多當下議題,林檎知道一定會不開心之類的。當初聽到的節目宣傳和講座原本以為是更「正經」的方式,沒有料到如此瘋狂,但這樣的詮釋方式也沒有說不好,只是很多地方,很多哏會讓人想要知道更多後續發展,一直未果未完,心癢難耐,懸念未決啊。(是跟雙六的《蘋果之歌》一樣,硬生生只唱那幾句)

當代時下的議題,各年紀不同的焦慮和困惑,以及和自我的確認和認同,演員們反覆搬演,重複演練。終究還是處在這狗屁倒灶的生活吧,終究無法到另一個平行時空,僅有的只是這一期一會的人生,僥倖地活著。

吳柏甫還是很搶眼,最後的紅色禮服還以為最後要含淚高歌一曲(對我來說,那是事變的終極完成體啊)。本能是什麼?三者不同的「活著」意識與方式:「因為活著所以活著,因為想活著才活著,因為沒有死所以活著」,確實是要搞清楚的。

後來和看過別場演出的朋友,聊到好像還是沒有傳達出椎名林檎的精神。所謂的蘋果核蘋果芯,對我來說,那些不斷出現的「生」、「死」、「愛」、「慾」,「生老病死性」,對存在的質疑與偏執始終是林檎作品的母題,早期的作品是很大聲的吶喊,但現在這些命題卻用更深沉更尖銳的方式直指人心。可能還是不夠一刀斃命吧,還是少了林檎的那種此時此刻的全心全意,無怨無悔又懊悔不已的青春,她的「真心」。

哎,有時候會想如果生在日本,母語是日文,那就可以直接無隔閡地擷取林檎的一切,聽她獨特的語感和想法,以及其公眾形象。希望她日後不要變成紅白舞台站在她左右兩邊的和田秋子,松任谷由實,她出生那年出道的竹內瑪麗亞才是她的目標吧,跟偶像活在同一個時空一起變老是件非常幸福的事,謝謝有這樣的劇碼,粉絲真的很幸福。

《本能》

演出|一直社
時間|2013/12/15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