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民戲曲?《愛河戀夢》
5月
31
2012
愛河戀夢(明華園天字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4次瀏覽

演出:明華園天字團

時間:2012/05/26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文 張啟豐

《愛河戀夢》以高雄愛河的前世今生作為劇情發展起點,不論是高雄火車站、玫瑰聖母堂及南洋櫻,抑或是愛河/高雄川,都靜默地旁觀日治時期富少俊生與藝妓麗玉、七○年代紅男綠女慶章、筱慧的情愛發展,這一切一切,使得整場演出更在地、更有高雄味。

青樓女子心純情專,卻命運多舛、事與願違,富家少爺非伊不娶,然抵不過父母強迫要脅;最後多是生死兩隔,陰陽遺恨。這樣的梗-青樓才女佳公子,自來即是觀眾喜愛的故事原型之一,如何能變舊出新,端看編劇及演員如何在既有的主幹上添枝加葉、點綴繽紛。《愛河戀夢》情節雖然也循既有脈絡進行,但是最後的反轉與揭露,卻足以使整齣戲呈現不同的光彩──原來筱慧在愛河畔遇到的俊生,是一個不知道自己已死、每天堅心等待麗玉40年的老靈魂。

這是天字團首度嘗試的「新劇」,緊張自然難免,但也因此卯足全勁,營造出不同於天字團以往演出的氛圍,粉絲對心目中天王及明星的熱烈擁戴,更讓這一齣戲溫度飆升!全劇幾乎都是新編曲,並且有主題音樂「風吹風吹」,曲詞與旋律或相貼合,只是,步出劇場之後,腦中便再難回憶起演出中「美聽」的曲調。彷彿新編曲只是功能性地執行任務──讓詞樂吻合,而未更上層樓地塑造或凸顯曲情,著實可惜。演員的表演也有類似狀況。以天字團演員實力而言,在臺上如何安放自己並尋找定位,絕對不是難事;加上陳昭香的演唱早已風格獨具,穩定度高,是讓觀眾絕對放心的一大保證!然而,要如何突破窠臼(或自己的慣性),真正進入劇中人物,而不僅止於執行「青樓才女佳公子」的一干人物類型?或許才是這齣戲真正的挑戰。

雖然這是一齣帶有老梗的戲,但是,劇中離我們不遠的時代氛圍,以及長年在電視連續劇中不斷出現的情節發展及人物關係,都讓臺下觀眾有一份熟悉感(更或是親近感)。於是,當上半場麗玉備受俊生父母歧視,無法與自己心愛的人交往時,我左邊的女性觀眾已經暗自低聲輕啜;於是,當下半場英俊瀟灑的俊生終於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愛人時,眼前的麗玉卻早已鶴髮雞皮,不復往日丰采,再加上俊生看到麗玉保存多年的報紙,才知道自己早已在40年前命喪颱風大作的高雄川──此時臺上重現當年俊生為愛喪命的場景,陳昭香扣人心弦的演出,以及最後真相揭露所迸發的能量,使得我右邊的男性觀眾不禁淚崩,閃閃淚光中是他看戲的專注與投入;於是,我頓時覺得自己根本是一個「無血無目屎」的人……

這樣子的看戲情狀好生熟悉,以貼近庶民大眾生活經驗與情感的故事,讓一群人在同一個空間裡,感受(甚至投入)臺上演繹的人生悲歡:不就是類似於吳念真「人間條件」系列-所謂的「國民戲劇」嗎?雖然這是天字團踏出的新步伐,但是,如果和歌仔戲原有的新劇脈絡重新扣合融合,或許能踩踏出另一條新國民戲曲的道路,抑未可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