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尹良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By the wharf of the Tamsui River Unknown coordinates, system encoding...【1】,歷史總是不斷在建構現在與過去的關係,節目一開頭觀眾便猶如乘著時空列車,依附著國樂音符所譜出的座標、由奇幻的新馬戲肢體進行系統的編碼,跟隨著貫穿劇情走向的少女與少年,發展出一場時空交錯的青澀愛戀,故事從年少到成年步入壯年的這段過程,同時意味著帶領觀眾回溯歲月,走訪大稻埕豐富多姿的歷史長廊。
一開場,舞臺猶如在表演者耍弄著水晶球的雙手下得到置換,視覺空間上馬戲表演者的活動範圍明顯受到侷限,舞臺主體大抵被樂場與樂器所覆蓋,但馬戲具彈性又多變的特性,便在此時派上用場,導演利用不同馬戲項目的性質、空間性彌補了主視覺上的單調乏味,同時又能服膺於文本的劇情,例如運用高空綢吊詮釋風月女子的苦戀心境,火紅熾烈的綢緞搭配悲悽的樂曲,演員梅芷菱極具情感的身軀依附在綢緞上並凌駕於空中,隨著底下樂音的高低起伏,肢體在空中展現:或纏繞、或延展、或攀爬、或翻滾的技巧,將女子對於愛戀的執著演繹得十分到味,與此同時,不僅使舞臺空間上得到延展,在情感層面上,更是能察覺演員隨著國樂現場的演奏,讓音樂注入身體裡,進而將情感內化後,使肢體展現上得以獲取最大的擴充。
又如演員楊世豪因場域的限制,整劇大多只能靠側舞臺前方表演著大環,但其在地上滾動的軌跡彷彿透過精密的計算,每個大環空旋、轉動的瞬間都能不偏不倚的找到完美的落腳處,表演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演員從容灑脫的表演特質,其中,令筆者最為之心喜的便是一幕在樂曲演奏完畢的同時,楊世豪恰好演繹完大環的段落,整場空間氛圍霎時凝結,全神貫注地聽著,大環落下地面後聲音餘震的迴盪,其時間點就幾乎與樂曲同時譜下休止符,有力的證明國樂與馬戲,在此時得到有機的結合,又不失了各自的風采,由此可知,整部作品不論是在舞臺的美學、音樂的展現、馬戲表演者的表演質地,都是經過一番精心的雕琢,才能孵化這般魔幻的時空造景。
此次臺灣國樂團與合作社攜手打造《魔幻時空大稻埕》,不僅打破國樂傳統的演出樣貌,選擇注入新馬戲具活力、熱情的特質,而最後到底誰是主?誰是客?似乎也不在那麼重要,因為能感受國樂與馬戲相互依存,選擇彼此相互輝映,共構出動與靜、傳統與當代的視聽交融,在國樂與新馬戲的揉合下,使得大稻埕全盛時期的美麗景象得以搬上舞臺,猶如一部會動的歷史有聲書,伴隨著動人的樂音、敘事的肢體,帶著觀眾觀看過去、現在與未來,如英國評論家約翰・伯格提及:當我們「看著」(see)一片風景時,我們是置身在風景裡。假使我們「看了」(saw)過去的藝術,我們就將置身於歷史中。【2】如今我們是否也都成為了歷史中大稻埕繁華景象裡的一隅?並等待著未來再次被見證呢?
註解
《魔幻時空大稻埕》
演出|臺灣國樂團、合作社
時間|2023/04/2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