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褪盡後依舊深刻雋永《魔幻時空大稻埕》
5月
08
2023
魔幻時空大稻埕(臺灣國樂團提供/攝影劉欣宇)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10次瀏覽

文 尹良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By the wharf of the Tamsui River Unknown coordinates, system encoding...【1】,歷史總是不斷在建構現在與過去的關係,節目一開頭觀眾便猶如乘著時空列車,依附著國樂音符所譜出的座標、由奇幻的新馬戲肢體進行系統的編碼,跟隨著貫穿劇情走向的少女與少年,發展出一場時空交錯的青澀愛戀,故事從年少到成年步入壯年的這段過程,同時意味著帶領觀眾回溯歲月,走訪大稻埕豐富多姿的歷史長廊。

一開場,舞臺猶如在表演者耍弄著水晶球的雙手下得到置換,視覺空間上馬戲表演者的活動範圍明顯受到侷限,舞臺主體大抵被樂場與樂器所覆蓋,但馬戲具彈性又多變的特性,便在此時派上用場,導演利用不同馬戲項目的性質、空間性彌補了主視覺上的單調乏味,同時又能服膺於文本的劇情,例如運用高空綢吊詮釋風月女子的苦戀心境,火紅熾烈的綢緞搭配悲悽的樂曲,演員梅芷菱極具情感的身軀依附在綢緞上並凌駕於空中,隨著底下樂音的高低起伏,肢體在空中展現:或纏繞、或延展、或攀爬、或翻滾的技巧,將女子對於愛戀的執著演繹得十分到味,與此同時,不僅使舞臺空間上得到延展,在情感層面上,更是能察覺演員隨著國樂現場的演奏,讓音樂注入身體裡,進而將情感內化後,使肢體展現上得以獲取最大的擴充。

又如演員楊世豪因場域的限制,整劇大多只能靠側舞臺前方表演著大環,但其在地上滾動的軌跡彷彿透過精密的計算,每個大環空旋、轉動的瞬間都能不偏不倚的找到完美的落腳處,表演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演員從容灑脫的表演特質,其中,令筆者最為之心喜的便是一幕在樂曲演奏完畢的同時,楊世豪恰好演繹完大環的段落,整場空間氛圍霎時凝結,全神貫注地聽著,大環落下地面後聲音餘震的迴盪,其時間點就幾乎與樂曲同時譜下休止符,有力的證明國樂與馬戲,在此時得到有機的結合,又不失了各自的風采,由此可知,整部作品不論是在舞臺的美學、音樂的展現、馬戲表演者的表演質地,都是經過一番精心的雕琢,才能孵化這般魔幻的時空造景。

此次臺灣國樂團與合作社攜手打造《魔幻時空大稻埕》,不僅打破國樂傳統的演出樣貌,選擇注入新馬戲具活力、熱情的特質,而最後到底誰是主?誰是客?似乎也不在那麼重要,因為能感受國樂與馬戲相互依存,選擇彼此相互輝映,共構出動與靜、傳統與當代的視聽交融,在國樂與新馬戲的揉合下,使得大稻埕全盛時期的美麗景象得以搬上舞臺,猶如一部會動的歷史有聲書,伴隨著動人的樂音、敘事的肢體,帶著觀眾觀看過去、現在與未來,如英國評論家約翰・伯格提及:當我們「看著」(see)一片風景時,我們是置身在風景裡。假使我們「看了」(saw)過去的藝術,我們就將置身於歷史中。【2】如今我們是否也都成為了歷史中大稻埕繁華景象裡的一隅?並等待著未來再次被見證呢?


註解

1、影像資料
2、英國藝術評論家

《魔幻時空大稻埕》

演出|臺灣國樂團、合作社
時間|2023/04/2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藉由史料我們可以從郭雪湖的膠彩畫《南街殷賑》、江山樓舊照中猜想大稻埕當時的繁盛,新媒體影像的部分也可以提供輔助說明,但是什麼才能夠引起觀眾對年代久遠的歷史有所共鳴?
3月
23
2023
我認為這齣劇確實有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歌劇,但感覺是個半成品,既缺乏歌劇注重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又缺乏一般劇場述說一個好故事的能力。《天中殺》就這樣卡在這兩類劇的中間顯得十分尷尬,再加上字幕、演員編排上零零總總的缺點,所以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創新。
5月
24
2023
乍看下,「小島大歌」的演出恍若南島文化展演,但兩次觀演下來卻發現,其整體的呈現迥異於過去台東的南島文化節。「小島大歌」的氛圍縈繞著連結緊密又互為主體之感。每首歌都蔚為跨國音樂交流、國民外交的嘗試或範式,也讓人聯想到過去的部落生活中,阿美族女性的互助換工(Malapaliw)傳統,或也蘊含如此相互了解、提攜,與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
5月
09
2023
此劇最具巧思之處,正是活用了不同語言及樂種之間,之於台灣繁複的地緣政治及歷史脈絡,精巧地映射在黃桑孤立無援,飽受多方欺凌的荒謬處境之上。於是,我們在黃桑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看見台灣之於國際的殘酷現狀,《天中殺》也化作一則可怖的警示寓言,以及再一次凝聚台灣本土主體性的媒介。
5月
04
2023
心豐版《竹夢歸人—「偶」回來了》則在兒與偶對話中,檢視內心,決定返鄉,傳承偶戲。兩版主題皆有文史記憶、慶典技藝及歸鄉情意,但心豐版更微調到「傳承偶戲」,返鄉動機也較開幕版來得明確,從而讓該劇倒敘至「十年前」一處,更為流暢⋯⋯
5月
01
2023
為了好好消化《客家八音大團圓》留給我的印象和意義,我決定棄下半場貝多芬的《第八號交響曲》而去,讓記憶留在那遁悟的一刻。藝術音樂和學術音樂的分野從來沒有人去細究,而造成受眾的困擾。算了,畢竟卡繆(Albert Camus)曾説:「如果世界一目瞭然的話,藝術就不會存在。」(Si le monde était clair, l'art ne serait pas.)
4月
21
2023
殷巴爾因無法常駐台灣,與北市交的一年數檔的音樂會安排通常是密集演出,但每回中間的空檔,卻使得樂團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適應,就算演出的是經典的曲目。在殷巴爾接掌北市交後,有許多音樂會的片刻相當完整,令筆者印象深刻,但筆者也期許殷巴爾在能帶領北市交再更上一層樓,往音樂的至善更進一步。
4月
08
2023
如果我們將「天中殺」的日文占卜原意:無法消解的災厄,放在戰後台灣的社會情境中,或可想像黃靈芝藉這個奇情故事,寄寓社會批判的用意:神秘的美國叔叔,和他在台灣的代理人,是台美關係的隱喻?租屋與裝潢所衍生的糾紛,是經濟發展的代價?將軍、警察、法官,科層化的官衙網絡,是威權體制的化身?
4月
06
2023
小提琴家陳銳在本次音樂會的宣傳當中,便提到本檔音樂會將會是他近期最後一次演奏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想必是在此階段的演奏生涯累積無數次的演出經驗後,想與作品稍微保持距離,數年沉澱後再重新拾起。
3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