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事《魔幻時空大稻埕》
3月
23
2023
魔幻時空大稻埕(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授權利用/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5次瀏覽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如果說要回憶過往,會先想到辛苦艱難的時期還是幸福快樂的那段時光呢?《魔幻時空大稻埕》,以國樂和馬戲鋪底,取茶葉、霞海城隍、江山樓為座標,描繪大稻埕的彼時榮景。

清澈透明的水晶球收攏觀眾目光,隨著舞台燈光亮起,樂音徐徐展開,故事從少女搭上回到1851年的火車開始......。在劇場裡,觀眾的確需要一點想像力才好進入作品所設定的時空,馬戲表演者們的身體在各個段落反覆表現出的飄浮感清楚地呈現了穿越時空的設定,隨著他們的肢體流動到下一個章節,讓時序跳轉或是情節推進上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藉由史料我們可以從郭雪湖的膠彩畫《南街殷賑》、江山樓舊照中猜想大稻埕當時的繁盛,新媒體影像的部分也可以提供輔助說明,但是什麼才能夠引起觀眾對年代久遠的歷史有所共鳴?除了聽覺上有北管樂喚起廟會的記憶,在有限的人力中營造出穿街走巷的人潮,踩著高蹺拉出節慶的意義,城隍爺的外袍代表對神祇的敬仰,這些一個又一個至今依然存在的景象觸發觀眾的真實生活感,進而容易走入作品,而男女主角流動中錯身定格的瞬間彷彿將時間凝滯於此刻,讓人心頭一緊。

國樂團佔據了舞台大部分的空間,馬戲表演能夠使用的空間只剩樂團周圍的空間,以及舞台前方延伸出來的一小段斜坡。這在空間運用上是一大考驗。而馬戲的多元內容提供了表演上的可能,水平定點的部分有水晶球與男女雙人特技;綢吊、雙人站肩、獨輪車則在有限的空間裡向上延伸,甚至是在紅綢上演繹女人心事,介於抽象與寫實之間的肢體表現,賦予觀眾解讀的自由。樂團演奏人員配合燈光設計關掉譜架上的燈,頗有探頭回應外面世界的趣味。

椅子是表演中很常出現的道具,舞蹈、戲劇都是,在《魔幻時空大稻埕》中椅子也佔很大的戲份。像積木一樣聚集或是散落,補強視覺畫面,或者疊高倒立展現特技,有時是車廂座位,後段又化身為波麗露西餐廳中愛情的推手。夏鈴穿過象徵時間的大環,這種由物件本身延伸出的使用,保有馬戲本身的專業項目,又帶給觀眾跳脫既定印象的驚喜。楊世豪在一段大環的表演之後,斜倚著大環,站在時間的皺褶中,有回首過往的淡然也有期待明日的昂然。台上六位馬戲表演者,不僅僅是馬戲表演者,也是將觀眾帶入作品的引路人,無論是馬戲還是雜技,因為熱愛往深處探索而練成專業,因為專業,累積成一身本事。末段孫正學快步疾行到舞台中央戛然而止,乾淨俐落,沒有多餘的搖晃碎動,由此可見其對身體的高度掌握能力。飾演女主角的夏鈴泰半時間只是穿梭在舞台上,直到最後才有一小段的雙人特技,施展篇幅有限,甚是可惜。

《波麗路西餐廳》開頭帶有望郎早歸的影子,揣著舊時光與「BOLERO」的陣陣鼓聲直接把時空落定在二十世紀。蒸汽火車竄出時,率先想到的是哈利波特與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即使我們都在東方 其實也都在西方」【1】回應英譯命題:Journey into Lost Time of TWATUTIA中的「lost」,缺少的部分其實也是對歷史的丟失。我們不斷接收外來文化的刺激,急欲跟上世界的步伐,而鮮少緩下來問問自己有什麼?每一個選擇都取決於過往所吸收的養分,我們怎麼樣透過作品去想像去感受去填補,去審視自己身上混雜的養分。

星移斗轉,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張揚與黯然,馬戲與國樂聯手合作可以見其作品的企圖心,回溯、重整、再現,以傳統文化加上當代語彙回首老城區的榮光盛景,《魔幻時空大稻埕》收藏了一個時代的詩意與情懷。


註解

1、參見《魔幻時空大稻埕》影像說明

《魔幻時空大稻埕》

演出|臺灣國樂團、合作社
時間|2023/3/5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最為之心喜的便是一幕在樂曲演奏完畢的同時,楊世豪恰好演繹完大環的段落,整場空間氛圍霎時凝結,全神貫注地聽著,大環落下地面後聲音餘震的迴盪,其時間點就幾乎與樂曲同時譜下休止符,有力的證明國樂與馬戲,在此時得到有機的結合
5月
08
2023
我認為這齣劇確實有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歌劇,但感覺是個半成品,既缺乏歌劇注重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又缺乏一般劇場述說一個好故事的能力。《天中殺》就這樣卡在這兩類劇的中間顯得十分尷尬,再加上字幕、演員編排上零零總總的缺點,所以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創新。
5月
24
2023
乍看下,「小島大歌」的演出恍若南島文化展演,但兩次觀演下來卻發現,其整體的呈現迥異於過去台東的南島文化節。「小島大歌」的氛圍縈繞著連結緊密又互為主體之感。每首歌都蔚為跨國音樂交流、國民外交的嘗試或範式,也讓人聯想到過去的部落生活中,阿美族女性的互助換工(Malapaliw)傳統,或也蘊含如此相互了解、提攜,與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
5月
09
2023
最為之心喜的便是一幕在樂曲演奏完畢的同時,楊世豪恰好演繹完大環的段落,整場空間氛圍霎時凝結,全神貫注地聽著,大環落下地面後聲音餘震的迴盪,其時間點就幾乎與樂曲同時譜下休止符,有力的證明國樂與馬戲,在此時得到有機的結合
5月
08
2023
此劇最具巧思之處,正是活用了不同語言及樂種之間,之於台灣繁複的地緣政治及歷史脈絡,精巧地映射在黃桑孤立無援,飽受多方欺凌的荒謬處境之上。於是,我們在黃桑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看見台灣之於國際的殘酷現狀,《天中殺》也化作一則可怖的警示寓言,以及再一次凝聚台灣本土主體性的媒介。
5月
04
2023
心豐版《竹夢歸人—「偶」回來了》則在兒與偶對話中,檢視內心,決定返鄉,傳承偶戲。兩版主題皆有文史記憶、慶典技藝及歸鄉情意,但心豐版更微調到「傳承偶戲」,返鄉動機也較開幕版來得明確,從而讓該劇倒敘至「十年前」一處,更為流暢⋯⋯
5月
01
2023
為了好好消化《客家八音大團圓》留給我的印象和意義,我決定棄下半場貝多芬的《第八號交響曲》而去,讓記憶留在那遁悟的一刻。藝術音樂和學術音樂的分野從來沒有人去細究,而造成受眾的困擾。算了,畢竟卡繆(Albert Camus)曾説:「如果世界一目瞭然的話,藝術就不會存在。」(Si le monde était clair, l'art ne serait pas.)
4月
21
2023
殷巴爾因無法常駐台灣,與北市交的一年數檔的音樂會安排通常是密集演出,但每回中間的空檔,卻使得樂團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適應,就算演出的是經典的曲目。在殷巴爾接掌北市交後,有許多音樂會的片刻相當完整,令筆者印象深刻,但筆者也期許殷巴爾在能帶領北市交再更上一層樓,往音樂的至善更進一步。
4月
08
2023
如果我們將「天中殺」的日文占卜原意:無法消解的災厄,放在戰後台灣的社會情境中,或可想像黃靈芝藉這個奇情故事,寄寓社會批判的用意:神秘的美國叔叔,和他在台灣的代理人,是台美關係的隱喻?租屋與裝潢所衍生的糾紛,是經濟發展的代價?將軍、警察、法官,科層化的官衙網絡,是威權體制的化身?
4月
0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