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響下的《0920002012》
12月
16
2011
0920002012(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8次瀏覽
李宜鴻

首先要恭喜四把椅子劇團完成了一場叫好又叫座的演出!無論是題材或敘事手法或表演方式,這齣劇都不落俗套,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愛情故事,但卻又不只是愛情故事而已。因此當最後恐怖大王質疑我們是否已經淪為資本主義的走狗時,四把椅子的成員們是真的能夠通過語言自我指涉的考驗的。

然而最大的尊敬就是開門見山地把優缺點好好地談清楚互相砥礪。囿於篇幅並希望將主題集中,筆者將鎖定兩個路徑來反省這部作品:一是這部作品可能是受到哪些電影作品的影響並與之比較;二是針對這部作品的旨趣加以更進一步的探討。

這部作品實在太容易讓人聯想到兩部電影了,分別是《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以及《駭客任務》(Matrix);前者是角色設定上的,而後者則是很明顯地將慢動作手法搬到戲劇舞台上用在某些橋段(當然這樣的手法已經很常見了),而這兩部電影在各自的類型裡也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因此如果在創作時是有意識地借用手法,更應仔細思考小心使用。

和《鬥陣俱樂部》相近的角色設定

恐怖大王正是愛情故事中的男主角,這點和《鬥陣俱樂部》裡對兩位男主角的角色設定是完全一樣的;因為這樣的設定要到故事的中後段以至於最後才會揭曉,因此這樣的伏筆勢必有將其合理化的必要。在《鬥陣俱樂部》中我們可以看到此一合理化的暗示不斷被強調:兩位主角用的是同樣的皮箱、主角不論在酒吧外還是辦公室內面對上司時都會毆打自己、甚至是外型設計都有幾分神似……這些鋪陳或鏡頭在在都顯示了為了讓該設定更具有說服力。

而無論這樣的手法是否有意識地挪用,我們都可以將之比較並思考手法在使用上的優缺點。當此一手法挪用到戲劇手法時,我們可以發現戲劇喪失了一個優勢:相較於電影可以隨時使用倒敘(flashback)將過去已經出現過的鏡頭和當下的鏡頭立即進行對照,戲劇中的兩個人物永遠無法像在電影中時空點能夠做到那麼鄰近。或許四把椅子的編導們當初亦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因此在一些細節或角色動作的設計上有加以鋪陳,但即便如此由於上述藝術形式上的先天缺陷,筆者在台下一直察覺不到這樣的暗示,以至於當謎底揭曉的時候顯得有點突然以至於反應不及。

和《駭客任務》相近的動作設計橋段

同樣的藝術類型轉換不順的問題也可見諸該作品中的慢動作橋段。在《駭客任務》上映以後,我們已經可以見到愈來愈多這樣的手法了;當然該片並非第一個使用此一手法的作品,但不可否認的是該片上映後,這樣的手法更常見了,不論是在電影還是在其他的藝術類型,而這部作品也不例外。相較於《駭客任務》作為一部電影,因而能夠在後製中對畫面進行處理,戲劇中用慢動作模擬這樣的手法,對演員而言其實是真的慢動作而非假的慢動作(因為電影中的慢都是後製處理的結果,演員在拍片時無須真的刻意放慢動作);而在這樣的前提下,這樣的手法對戲劇演員的身體素質要求其實是非常高的,因為一旦需要做出類似像是走路或是跨步的動作時,這樣的動作等於是要演員用單腳長時間支撐身體,並且同時順利長時間地做好一個動作。

因此這樣的手法對於演員的身體訓練(尤其是下盤和核心肌群)是不可免的,否則會有看起來其實不像是真的慢動作的感覺。以筆者目前看過類似的手法來說,日前蔡明亮的舞台劇《只有你》中,李康生的獨角戲開場的走路是處理得最好的,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觀賞的過程,只記得該橋段真的很長,卻完全沒有想到像不像真的慢動作的問題,由此可見該動作之紮實。當然該劇有專門的舞蹈設計(鄭宗龍),演員也只有一人,使得在排練該橋段時的確較容易克服瓶頸,但這仍然可以做為下一次演出的參考,以讓演出更加完美。

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思考,這樣的手法要怎麼處理才會看起來具有說服力?要注意的是:在此強調的是「說服力」而非「逼真」,因為這樣的手法根本就和真實相牴觸了。從《駭客任務》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旦慢動作的橋段發生時,所有的畫面處理都朝向違反現實的法則進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子彈的軌跡;也就是說,因為畫面上不只有一件事看起來假假的,以至於整個畫面不會有真實感和不真實感並列而產生不搭調的感覺。筆者認為這樣的思考處理是有效的,不論是在電影還是在戲劇上。因此今後不論是四把椅子還是其他想要使用此一手法的劇團,或許都可以朝這個方向思考(甚至是進行反思)。

對本劇旨趣的反思

本劇無非是對目前智慧型手機全面改寫人類生活的現象進行反思,並且以Nokia的經典機種3310作為對照。在劇中的確也呈現了許多當今日常生活中智慧型手機所造成的荒謬現象:當我們跟朋友出去約會時,一到餐廳或咖啡廳裡坐下,往往就有人低頭開始使用自己的智慧型手機,真不知道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在家上網聊天不就好了嗎?這樣的現象豈不是本末倒置?

而四把椅子的編導便注意到了此一問題之所在,並以這齣劇作為反省此一現象的展示。但比較危險的是,將Nokia 3310作為對照組,可能沒有想到Nokia 3310仍然也是隻手機,而在很久以前手機剛開始流行的時候,不正也有一批人對手機嗤之以鼻,聲稱有了手機以後,我們要如何才能夠有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如此一來,使用一般型手機和智慧型手機的明確區分究竟為何?

更進一步地思考何謂科技,可以發現(儘管以下的思路的確顯得有些荒謬),科技不就是要帶給人便利嗎?那麼為何Jobs是資本主義的萬惡淵藪,但是發明紙張的蔡倫就不是?在給人便利這件事上兩者不是相同的嗎?四把椅子若能在創作時事先設想到這樣的質疑,勢必將使得劇本更有深度。而在劇中的一些場景,其實只要再做更進一步的處理,就可以回應這樣的質疑了,因為科技帶給人類便利,但便利不等於無意識地被役使,而這需要經得起反省和質問。所以回到那些所有角色低頭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場景,這個場景正是呈現出人已經被科技產品制約的最佳例證,只要在這一點上在劇本上多著力,立論勢必更加堅不可破。

行文至此筆者還是要強調,這篇文章幾乎可以被視為是一篇雞蛋裡挑骨頭的評論,整體而言四把椅子這次的演出仍然是十分讓人激賞的,願意在現在這樣的環境下演出這樣的作品,幾乎可以用「神聖」一詞來讚美之。這樣的形容詞或許有點誇張,但還不至於誇大不實,因為這次的演出很顯然地有認真思考要如何讓作品更有深度,並且藉由藝術對現實有所回應。而在這個科技幾乎已經取代以至於役使一切,或許已經快要沒有甚麼神聖事物的俗世,還有人從中驚醒過來並透過作品對此進行回應,如此稱之為神聖其實並不為過。因而不論是身為觀眾或是評論者也都感到與有榮焉,也真心希望能夠再次在劇場裡看到如此有誠意的作品

《0920002012》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11/12/10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為2011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的第一部作品,可喜的是不再命題作文,也不要劇場新銳催吐自己消化不了的感情或議題,寧可是創作者使用自己熟悉的題材和形式,捐輸實實在在的感情。除了慢動作非寫實部分;空間調度、整體演技、劇情流暢到技術,每一個環節都頗精準到位。(林乃文)
12月
12
2011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綜言之,今年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大膽化用戲劇元素,近乎從「單人行為」往「雙人、小組行為」延展與突破。即使觀眾與舞台上的行為藝術家拉開距離,但劇場氛圍濃厚的行為展演,反而透過聲光音效、物件應用及行為者「共舞、同在」而拉出不同張力,甚至在不同主體對原民文化認同/藝文工作、少數發聲、藝術/生命哲學等主題闡發不同意見之際,激盪出辯證與淨化之效。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