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感:條通區的離魂與消隱《跨際區》→《腹中的三位手足》→《跨年蕎麥麵(年越しそば)》
10月
16
2018
跨年的蕎麥麵(飛人集社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7次瀏覽
羅倩(專案評論人)

雙十國慶,中山捷運站因百貨公司週年慶與誠品南西店開幕,人稠擁擠夾帶秋日小陣雨,捷運一號出口上來穿越人潮往南京東路一段方向,在大倉久和大飯店與林森公園正對面這一個街廓,就是條通的區域,中心由林森北路切穿,演出集中在林森北路107巷與133巷。從六條通的Bar nine順時針往五條通繞一圈回到同樣在六條通的六條高爾夫俱樂部,再往上蜿蜒至八條通的Sky酒吧。許多酒吧、日式酒店、居酒屋、日式燒烤店與商旅印入眼簾,比起捷運站周遭的洶湧,條通街道顯得冷靜許多。

條通(大正町)曾是日治時期官員住所,1945年以後國軍官員住所、韓戰越戰時期的美軍娛樂場所,1980年來臺日商聚集之地。80年代日本經濟復甦,條通經歷了其娛樂場所的全盛時期,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盤,日人客源減少而開始走向沒落。一般社會大眾眼裡的條通等於色情業與風化場所,危險夜生活的聚集地。【1】【2】

條通區的演出與艋舺區氛圍截然不同,步行範圍縮小,演出地點皆在酒吧。條通是高消費的飲食與提供娛樂的文化場所。觀眾作為劇場的觀光(看)客,不會因為小戲節來過就能理解條通的歷史與社會加諸於它的各種觀感,只是短暫且密集的走過罷了。也無需有獵奇心態,藝術提供以場域空間,打開條通的文化想像。

走完整個演出路線,有種恍然大悟之感,像是從酒吧的外殼進到它的地底再與裝潢空間融為一體,自身同化於作品之中。三個演出以模擬條通的模樣採取非同一化的層層滲入,觀看作為滲入空間的方法,空間從它普遍的實際功能轉為特殊化的藝術欣賞功能,間接創造世俗化之外的缺口。

Bar nine的《跨際區》是創作團隊超維度互動以「Dreamachine」概念下的裝置作品,【3】創造仿若60年代嗑藥所產生的幻覺經驗,沙發區有四桌,每桌約六個觀眾,開始前先喝一杯有顏色的液體(其實是水),接著戴上耳機閉上眼睛,感受持續的閃光與左右耳差10赫茲的噪音聲響。雖然桌長希望我們放鬆,由於耳機線太短六個觀眾只能以不太舒服的姿勢靠近桌子以免扯斷線,可能不夠放鬆?偶爾睜開眼偷看投影螢幕的閃光造型蝴蝶與觀眾,眾人似乎都很投入。突然眼前全暗以為要開始什麼,其實是結束了。桌長詢問我們有什麼感覺?我提到中間聽到了一聲聲響,原來是系統或電壓問題的意外錯誤。

基本上就是十四分鐘,同一頻率的閃光與噪音。友人說看到了魚的形體,她剛好想到魚。我什麼都沒「看到」,只有持續變化類似波長的振幅,當下想的是加諸於外在的視覺刺激與體內產生的迷幻感還是不太一樣吧。想起導演Gaspar Noe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嗑到荼靡》(Enter The Void,2009),空虛迷幻暈眩嘔吐皆從主觀身體到視覺鏡頭連貫呈現,使觀者投入其中。印像深刻的是Bar nine黏著空間積累的陳年煙味。《跨際區》建立我對條通酒店最初淺的認識,也反射「酒店」表層式視聽嗨的歡愉空間。

《腹中的三位手足》在六條高爾夫俱樂部的地下室一樓,在酒吧打虛擬高爾夫遊戲,以休閒娛樂、舒壓與運動為特色的唱飲空間。還來不及細細看,很快下樓坐定演出開始,表演方式有點詭異無厘頭的黑色幽默,也是唯一一位外籍創作者。創作者是演員也操偶,以實物投影、物件、細緻的人偶與即時鏡頭切換來轉播,一開始只是對一顆奇異果做實驗,在培養皿滴入顏色,像科學實驗現場,在奇異果有了心跳後轉變成母親肚裡的的胎兒檢測。三個胎兒跟你想的不一樣,他們在黑暗的子宮裡正在上演豪爽飲酒,賭博玩牌、吸毒等光怪陸離的戲碼,一反對於寶寶寧靜祥和的正面形象,從二十三週大的胚胎狂想視角,以高爾夫為主題的酒吧,在地下室偷窺暗黑版胚胎的內在小劇場,很符合地下一樓的空間。

​真正建立對於酒店的具體形象,是在Sky酒吧的演出 《跨年蕎麥麵(年越しそば)》,街頭驗完票,演員林子恆已悄悄同我們在街頭等待Sky開店,老闆娘吳伊婷開門點燈準備營業,兩人相視點頭微笑。觀眾才開始進場入座,我們坐在左手邊的包廂區面對吧台,調酒師/服務員邱垂龍(影像多媒體導演)煮了一碗蕎麥麵正在拼拼圖。時間是1992年12月31日夜晚,沒有回國的日本人高倉先生,來到Sky見美麗的臺灣人老闆娘,老闆娘把蕎麥麵給了高倉先生,與他親切的聊天、飲酒。高倉先生愛慕著老闆娘(電視機還放映了高倉先生賣弄姿體耍帥的錄像,播放他的內心小劇場),不停的以言語加上肢體攻勢,並在三人愉快聽著唱著鄧麗君日語版的《我只在乎你》(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1986)演唱時偷偷塞給她一串鑰匙,高倉先生的求愛在殷切地等待過程中失敗了,酒店在互道「新年快樂」中打烊⋯⋯。

《跨年蕎麥麵(年越しそば)》將環境(條通街道)與特定場域(酒吧空間)與戲劇演出結合得相當出色,浮現條通過往與日治時期的關係,為觀眾敞開懷舊的面紗,酒店主要的功能在此展現——帶給客人愉快的如戀愛般的聊天情境。《跨年蕎麥麵(年越しそば)》的情感主軸即是愛戀(即使因為語言隔閡無法暢所欲言),客人對於老闆娘的傾心,酒吧曖昧空間的場景形塑,在演員的演繹下相當出色,尤其演出不知不覺的開場,自然的彷彿觀眾不存在一樣,雖然面對如第四面牆的演出,卻與牆靠(吧台)的貼近,觀眾如不被看見的空氣,可以是空間中的沙發、桌椅或樑柱。觀眾成為空間的記憶,被遺留的物件,掉入了一場別人的曖昧回憶。觀眾作為主體的消隱,卻讓作為客體的酒吧空間真正被凸顯出來。

回到開頭提的「像是從酒吧的外殼進到它的地底再與裝潢空間融為一體」,我們不會因為作品就了解條通的前世今生,倒是展示了集體對於物質文化的強烈依賴:《跨際區》在機器模擬精神表象的迷狂、《腹中的三位手足》飲酒與賭博的成癮、《跨年蕎麥麵(年越しそば)》身體直白的情感慾望。作品的非同一性提示了酒吧存在於條通的集體特殊性。從現實社會的功能場所濃縮擷取,以想像力的文化路徑勾勒出——被遺留下的空間與終究會消亡的身體。【4】

註釋

1、謝孟穎,〈誰說酒店妹都無腦?林森北路媽媽桑分享11年從業心得,國際觀根本打趴99%台灣人〉,網址: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33075。查閱日期:2018/10/13。

2、陳泳翰,〈90年代的「條通」:讓日本人感覺自在,臺北人感覺時空錯亂的所在〉,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aiwanbarhistory/75794。查閱日期:2018/10/13。

3、關於「Dreamachine」的概念,可參考節目簡介:蓋森(Brion Gysin)1958年12月21日的日記中描述他搭乘往Marseilles的巴士途中經過一片樹林時,因為接收穿透林間的閃光而於眼皮底產生幻覺的經驗,因而促使藝術家蓋森、小說家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與工程師索莫維爾(Ian Sommerville)共同開發出利用固定頻率的閃光刺激大腦製造迷幻感知的機器「Dreamachine」。網址:http://www.closetoyoufestival.com/interzone.html。查閱日期:2018/10/12。

4、2018超親密小戲節條通路線電子節目單。網址:http://closetoyoufestival.com/2018/playbill/linsen.pdf。查閱日期:2018/10/13。

《跨際區》

演出|超維度互動 (臺灣)→托比亞斯.艾森克拉瑪(德國)→鳥啣影像製作有限公司(臺灣)
時間|2018/10/10 18:45
地點|Bar nine→六條高爾夫俱樂部B1→​Sky酒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綜言之,今年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大膽化用戲劇元素,近乎從「單人行為」往「雙人、小組行為」延展與突破。即使觀眾與舞台上的行為藝術家拉開距離,但劇場氛圍濃厚的行為展演,反而透過聲光音效、物件應用及行為者「共舞、同在」而拉出不同張力,甚至在不同主體對原民文化認同/藝文工作、少數發聲、藝術/生命哲學等主題闡發不同意見之際,激盪出辯證與淨化之效。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
將物質文化的地方人文與民間精神活動列入藝術史,多傾於將它們當作擴充藝術史的材料。而如果以地方性為主體,「地方性的藝術」在階級品味擴張之外,則需要政治美學化與藝術政治化的行動介入,才能打破其固化的形態。在史觀區分上,歷史唯心主義傾於「菁英史觀」,認為「重大理念、人物、事件」才能製造出流動的歷史感,否認民眾在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此藝術史觀的源起分歧,決定了「地方性」與「藝術性」的發展脈絡。在當代文化生產語境裡,「菁英史觀」介入「民間環境」的同時,則又顛覆又模糊這兩個意識形態,在異化中擴張了地方文化的再生產。
8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