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即興?不是即興!《Theatresports™》
12月
24
2014
Theatresports™(勇氣即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72次瀏覽
蕭孟青(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在職碩班一年級)

我無法告訴你會看到什麼,如果你對即興劇有好奇,我提供一個冒險的選擇,請來赤裸的黑箱裡,感受一場未知…… 勇氣即興劇場演員 王思為

在走進小劇場前,對即興劇並沒有太大的期待,原因是總覺得即興是演員演自己開心的,在即興的過程中演員賣力的搞笑,以博得台下觀眾短時間的笑聲及掌聲,戲落幕了,什麼也沒了…。換句話說,即興劇充其量只是一場live的娛樂表演。然而這些想法,在我出了劇場後大大的轉變,從中我看到的是:即興不是表面上的憑空無中生有,即興是可以被訓練的。

《Theatresports™》是即興劇場的競賽擂台,一群沒有劇本的演員組成二支隊伍,站上舞台相互較勁,從現場觀眾所提供的建議為靈感,演出一連串即興短劇,並立即接受觀眾無情地評判高下,終場只有一支隊伍能獲得贏家的頭銜。1970年代,由即興劇之父Keith Johnstone這位英倫怪才所發明,從歐美開始風靡全球,至今已蔓延至五大洲,二十一個不同國家。

劇場一開始先帶領著觀眾進行暖聲,劇情約有十個橋段,例如一開始的「你在做什麼?」其中一隊先表演,另一隊問你在做什麼?但是答題者不是要回答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而是在為對方下指令,如果指令有重複或是答不上來就算失敗,這個遊戲頗能訓練思考、表演、反應力。這是當天晚上的第一個活動,由於我是第一次進到勇氣即興劇場的演出,很怕會有點摸不著頭緒,但其實很快就可以進入狀況了,觀眾幾乎是舊觀眾群,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另一個「倒轉故事」也很有趣,用觀眾設定的角色或職業呈現,並在台詞中間聽到鈴聲時,重複上一次的動作台詞,反覆過後會再接下去劇情的進行,這真的很困難,要記得做過了什麼,還要想到後面怎麼接下去,觀眾也在腦力激盪,努力和台上的活動作連結。

每一個橋段約十五至二十分鐘,當橋段告一段落時,由觀眾的掌聲來決定哪一隊為獲勝者,緊接著就在進行下一橋段的活動,絕無冷場,觀眾參與感十足,沒有任何和同行友人說話或滑手機的機會。

舞台上沒有華麗的布景和演出服,沒有炫麗的燈光,更沒有震撼的音效,在有限的硬體和軟體中,依舊看到了訓練有素的編劇、導演、演員和技術等的呈現,誰又能說即興劇是隨意的、任意的、不用準備的表演呢?如果真要問我觀眾的反應和喜愛,只能說劇場內的笑聲沒有停過,笑點一個接著一個,所有橋段都是由觀眾的建議開始,部分橋段還有觀眾上台一起參與「演出」,與其說它是一場劇場表演,不如說它是一場一連串的戲劇活動呈現。

然而即興演出說穿了就是一場漂亮的危機處理秀,生活中外在環境有太多的因素我們無法操控,表面上即使自己掌有對人生的完全主宰權,但不確定因子太多,客觀與主觀的認知和想像總是有差距。危機管理專家諾爾曼.奧古斯丁(Norman R. Augustine)曾說:「世上沒有神奇的一一九專線,讓你一通電話就能脫離困境,要是陷入困境,就必須自己走出來,規則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反向操作。」舞台上的即興演員面對未知的變化,不也是丟掉了腳本的舒適圈、突破慣性,努力的去解決已經到了面前的問題和困境呢?

台下的我們,上至政治人物,下至平凡如你我,皆須具備危機處理的能力。日本新潮社《Foresight》網站就曾刊出《高雄氣爆事件 顯示出馬英九不擅長危機管理》的文章,又或者之前演藝人員makiyo酒醉踹車門、近來身陷桃色風暴的阿基師,其在記者會上的公開言論在在顯示出危機處理的能力薄弱。哈佛大學博雅教育的五個目標:1.獨自探索世界2.建立對知識的好奇3.具備探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4.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5.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將以上五個目標轉個方向套進即興劇場的世界裡,不也和即興劇場的演出內容核心不謀而合嗎?

在走進小劇場前,我對即興劇並沒有太大的期待,在出了劇場後,我變了。原來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即興演員,只是演技的優劣罷了。

《Theatresports™》

演出|勇氣即興劇場
時間|2014/11/22 20:00
地點|勇氣即興主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