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銘刻記憶於地方《福品旅店》
6月
07
2016
福品旅店(山東野表演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4次瀏覽
盧宏文(東華大學華文所)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花蓮的觀眾們告別了《夢遊》,迎來了另一場參與式劇場的《福品旅店》,而在這兩齣戲的背後,皆能看見山東野表演坊和催生花蓮許多藝文展演活動的秦嘉嫄,以及東華大學藝創系同學們的身影,顯示出花蓮正累積著一群火力強大的表演藝術創作者與製作團隊,他們隨時有可能翻轉在地居民或遊客們對於花蓮的想像,並深化在地的歷史意涵。

正式進入《福品旅店》的戲劇演出前,有個小小的序場,由其中一名演員帶領著觀眾走出旅館,介紹旅館和附近街道的歷史,並且步行到旁邊的一小塊綠地,演員向觀眾們解說此地曾是花蓮的一家電影院,並且述說著他與這間電影院的故事。這類型講述在地歷史的橋段,幾乎已成為一種演出形式的固定套路,但有效與否,則考驗著接下來的戲劇演出是否夠精采,能讓觀眾心甘情願嚥下這些歷史掌故。

回到旅館後,故事開始向前推進,觀眾在現場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化身為一拍片團隊裡的新手成員,這也賦予了觀眾在旅館各房間內穿梭的合理身分,我們得到每個房間裡去拜訪拍片團隊中的不同人物,目的是協助劇組完成《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於絕情谷重逢的那場戲。

在第一間房中,觀眾的角色略有不同,在這間房裡,觀眾是鬼魂般的存在,看著將飾演楊過的女演員,與已逝的母親對話。或許是因為旅館的本質,特別容易讓人想起鬼魂吧,總是有這麼多的人在這裡來來去去,只要用心尋找,還是能在幽暗處找到前任房客的蛛絲馬跡,宛若鬼魂在世間所留下的跫音。

第二間房是導演的房間,在前間房裡不存在的母親,於導演的回憶裡現身,觀眾得到了更多線索,包含導演與她相識的經過,以及為何導演堅持在花蓮拍完這部電影。在前兩間房裡,劇情的基調是感傷的,主要為了鋪陳這個家族背後的情感糾葛,觀眾能參與的部分較少,多半仍處於觀賞演員演出的狀態。

而接下來的幾間房,節奏開始變得輕快,觀眾的參與感明確地提升,觀眾們會需要學習配樂組裡的簡單和聲及節奏樂器,一起於道具組製作絕情花,並在領取便當時,遭遇絕情谷主的阻撓,最後在燈光組,協助拍攝劇照。觀眾間的親密感,也因接受指令之際,還得同步挖掘劇組眾人的心事,而逐漸升溫。例如製作絕情花時,小龍女來找道具組組長商量事情,她們躲在浴室中竊竊私語,外頭的工作小組頓時成為八卦及流言的集散地,針對浴室裡所傳出的每個訊息,與周圍的人彼此交換情報,當兩人走出浴室,在場眾人不約而同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埋頭苦做絕情花。透過各種精細且巧妙的設定,觀眾不只能在腦海中補完劇情,還能根據現場的氛圍,與演員們產生即時的互動。

我想我不會忘記旅館外的那塊草地,曾經是戲院,因為有人告訴我他在那裡因為《蜜桃成熟時》的海報,而撞到了賣菜的阿婆。而無論原先是大三元酒家,現在是福品旅店的這塊地方,將來變成什麼樣子,它都會在我聽到花蓮這個地名時,於腦海裡閃著亮光。這也正是花蓮的觀光產業未來可能性的所在,人們會忘記沒有特色的東大門夜市,以及假使真的被拓寬後的193縣道,但人們不會忘記他們曾在此處與另一群人共同創造的美好回憶。

《福品旅店》

演出|山東野表演坊
時間|2016/05/31 21:00
地點|福品旅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空間移動是很重要的元素,藉由觀眾移動空間來改變整個場景甚至是心境,有介紹旅店時的市區街景、鬼魂出現的小房間、吹著淒涼的安大哥逃生梯空間等等。而在觀演關係中也有許多細緻的表現,觀眾視角與自身存在的狀態也會產生變化。(張輯米)
6月
23
2016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