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出路的荒謬與笑科《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
6月
05
2012
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劉人豪 攝,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7次瀏覽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2/06/03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文 謝東寧

創作力旺盛的香港劇作家潘惠森,1985年至今已經創作了多達五十部的舞台劇本,並且在香港得過無數的劇本獎項,這麼一位重要的華人劇作家,台灣觀眾卻始終無緣目睹其作品在本地的上演。

而此次拜2012國際劇場藝術節之賜,由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演出《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終於讓我們見識到潘惠森劇本的庶民及荒誕魅力,並且即使經過改寫,將文本中大量廣東話俚語,轉換成為在地臺灣話,但仍然可嗅出文本中處處可見的港式情境,於是此次演出(由居住臺灣多年,香港籍的張藝生導演),也帶有台港「跨文化」的新奇混和,是一次相當有趣的看戲經驗。

《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是劇作家其著名「昆蟲系列」的壓軸之作,以「蜘蛛」吐絲結網為象徵,將場景設在香港地狹人稠,樓房鱗次櫛比的某棟建築頂樓天台(陽台),四位基層老百姓在這個屬於他們的天空,幻想用竹子搭一座基地,可以抵達對面銀行大樓,但最終還是失敗,停留在原地的瘋狂計畫。四位角色包括下水道清潔工張天(朱宏章飾)、現代科技仙姑陳露(戴若梅飾)、替身演員小燕(陳信伶飾)及被找來的鷹架工人阿督(姚淳耀飾)。

劇情情節薄弱,除了逐漸搭成的竹棚基地,戲劇動作完全沒有進展,重點全在這四個小人物之間,荒誕、幽默的對話,而對話的基礎,是建立在角色職業身份的「社會性」,及人物欲完成行動的「符號性」上。這些平凡小民在生活中,有許多苦悶,他們相互抱怨,並產生笑料,譬如張天抱怨便當加紅茶太貴,結果一整個便當被別人吃光光;小燕說她為了救一隻螞蟻,讓電影導演白花了三十萬並當場氣結暴斃,這隻螞蟻後來成為她的寵物;阿督媽媽希望他成為工程師,結果他只是個廉價工人;科技仙姑陳露專研各種玄學密技,結果根本飛不起來,凡此種種,都是將平民於社會階級中的弱勢,及他們想脫離階級的慾望,成為推展劇情的動力。

他們聚在一起想完成的,是設法抵達「對面」,這在2001年劇本首演的當時,這個「對面」有著豐富的符號暗喻,譬如「後九七」的香港和中國關係,資本主義(銀行)世紀的抵達,或者小至個人想脫離階級、克服自我,到彼岸的精神想望,於是劇本也根本不提,要到對面做什麼?所有角色只是聚在一起,然後聽命於潘先生(劇作家?)的電話指令,去完成一件似乎可以解救他們的事。

但結局卻是荒誕的,在眾人經過長期佈局,快要陷入混亂的時刻,忽然天上掉下來一根線,一個方向與原來設想錯誤,但似乎是唯一希望的線,而就在相互爭論這方向是否正確中,這條線又消失,於是大家仍然停留在原地。

劇作家在耍玩情境、角色及語言使用,相當熟練成熟,尤其藉著如冰箱、釣魚竿、蜘蛛、敦煌、藍圖、方向、錦囊等符號的大量運用,讓劇情始終在意義的「多向性」中維持張力。但問題是,這種故弄玄虛、似是而非、顛三倒四地製造荒謬與笑料,其目的到底為何?真的有觸及任何關於他寫下角色的真實嗎?或者觀眾也跟劇中人物一般,以為嘲笑了不公平的階級、荒謬的社會,但其實只是困在潘惠森虛晃一招的劇場中,仍然找不到方向、毫無啟發、動彈不得。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在本戲的整體製作水準相當優秀,無論舞台、燈光、音樂、服裝及演員的表演上,都是國內小劇場演出中,可以兼顧精緻度與藝術性的頂尖劇團,這點實在要給予掌聲鼓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
Guesthouse 演出過的某個場次、每種形式,也如同一間間客房,為未來實體與線上整合的可能性,預留了再訪的空間。(林真宇)
3月
0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