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中,慾望如影隨行《慾望片段》
5月
26
2012
慾望片段(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1次瀏覽

演出:法國雙向肢體劇場

時間:2012/05/2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文 黃香

碧娜˙鮑許(Pina Bausch)會讓舞者開口說話,語聲南腔北調,她的舞蹈涵容劇場元素;法國雙向肢體劇場(Cie Dos Deux)卻捨棄人聲,讓劇場回歸儀式、趨近舞蹈;在《史迪夫特的事物》(Stifters Dinge)這樣的「音像戲劇」中,海恩納‧郭貝爾(Heiner Goebbels)則讓人類完全退場,舞台上只有設計精巧的機械裝置,繁複交織的光影意像,層層疊疊的音樂聲響。當代表演藝術果真身處「融合、異化、變形」的大時代,在「增」與「減」當中擺盪,重組觀眾的視覺與聽覺秩序。

《慾望片段》(Cie Dos à Deux: Fragments of Desire)完全棄絕口白,四位演員從頭到尾不說半句話,肢體動作是他們唯一的語言。沒有台詞的輔助,自然要另闢蹊徑鋪陳故事,光影變化、意象經營、音樂穿插、舞台裝置就成為推展戲劇情節的主要手段。這齣戲講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中的衝突、緊張與情感:父親與兒子,主人和家庭教師(管家),情人對情人,這幾乎就是人一生中所面臨的主要人際關係。當身體極端私密的接觸必須被呈現,比如父親撫摸幼子近似亂倫的情節,或者同志情人欲拒還迎的性愛前戲,在不暴露身體的前提下,導演巧妙地「以偶代人」,表現真人難以如實表演的敏感段落。布鳥由全身著黑衣的操偶人操控,詭異的光照著牠不時抖動的頭和翅膀;兒童布偶被父親冒犯之後瑟縮顫抖的身軀;巨大穎長的白手撫摸情人的身體……這種種「以假亂真」的表演手法,無限延伸觀眾的想像。

《慾望片段》的舞台設計和場面調度令人激賞,一個龐巨的木櫃可以千變萬化,隨時開、闔、轉、倒、立,幻化為眠床、舞台、看台、密室、電影院……服裝設計更是完全體現了法國作為前衛時尚王國的美名。整齣戲呈現繁複綿密的意象,展演從天真到世故的成長儀式,當男主角從左側慢慢走向舞台中央,邊走邊把身上的男裝一件件脫下,然後打開皮箱將女裝、女鞋、絲巾成一直線擺放妥當,從緩步走向舞台右側的過程中再一件件穿上,這個優雅而從容的蛻變過程動人心魂。內在心境的轉化由外在的程式動作呈現,投注在服裝物件上的幽光,映照出勇敢跳脫世俗束縛,誠實面對原我的初心。

兩段豪華絢麗的「戲中戲」——變裝皇后歌舞秀,是「雌雄同體」的男/女主角認同一己性向,進而走出密櫃的儀式,經由角色扮演、變裝遊戲、綜藝歌唱,不只主角認同了舞台上的自己,觀眾也認同了舞台上的他/她,台上台下所經歷的戲劇洗禮:扮演與觀看,為女性主義觀點:「性別是流動的」,「身體在建構主體意識上的重要性」以戲劇展演的方式留下非常具像的註腳。

《慾望片段》是一齣「低限」的實驗劇,因為去除了語言口白,格式化了肢體動作;它也是一齣「奇詭」的豪華劇,用大膽瑰麗的服裝道具以及舞台奇觀讓觀眾目不暇給。整齣戲在「暗」與「亮」、「冷」與「熱」當中擺盪:暗的是不堪回首的暴力親情,亮的是愛情翩然來臨的救贖;冷的是外在的儀式性動作/舞蹈,熱的是隱隱然於內在流動的慾望,如影隨行的慾望片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
將物質文化的地方人文與民間精神活動列入藝術史,多傾於將它們當作擴充藝術史的材料。而如果以地方性為主體,「地方性的藝術」在階級品味擴張之外,則需要政治美學化與藝術政治化的行動介入,才能打破其固化的形態。在史觀區分上,歷史唯心主義傾於「菁英史觀」,認為「重大理念、人物、事件」才能製造出流動的歷史感,否認民眾在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此藝術史觀的源起分歧,決定了「地方性」與「藝術性」的發展脈絡。在當代文化生產語境裡,「菁英史觀」介入「民間環境」的同時,則又顛覆又模糊這兩個意識形態,在異化中擴張了地方文化的再生產。
8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