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創傷孿生的B級劇場「我們來演國中生的劇本(第二週)」
1月
02
2019
我們來演國中生的劇本 超商驚魂夜(小劇場學校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8次瀏覽
吳思鋒(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偶爾我會到那些貼滿廉價花紋壁紙、仍然播放著90年代美國流行歌曲的牛排館,它們不是波麗露不是明星咖啡館(它們也無意成為她們),不是如今被過度包裝的懷舊餐廳文創旅店,通常位於次發展路段,用比過時還過時、沒有品味的品味,認真經營著價位介於路邊攤與貴族世家之間的牛排館,讓人彷彿走入台式B級電影的爛場景,其實毫無可觀之處,也不美味,可是我卻總被裡面溢出的時間封存的氛圍莫名吸引。

或者就像之前不小心闖進埔心牧場,訝異於所見的園區環境、休息設施,遊客開心的神情,甚至是播放二十年前味全廣告歌的陋舊遊園車,赫然發現台灣的遊樂園竟然停留在90年代,才具體感覺到從90年代以降一路下滑、貧富差距擴大的台灣經濟,原來是這麼回事。

來自平日在國中教表演藝術的劇場導演林文尹,以社會事件為題,引導學生寫作劇本,由小劇場學校成員搬演的「我們來演國中生的劇本」計畫第二週,一晚上演《超商驚魂夜》(編劇:高曼紜、李柏毅、唐宗叡) 、《沉默者的恐懼》(編劇:吳芷妘、林紘郁、羅宇宸 )、《背叛者》(編劇:劉力彤、邱梅蕙、吳瑞洋)三個劇本,舞台牆面及道具皆貼滿、覆裹報紙與廣告傳單,演員的服裝則粗簡得像沒經費的社團成發,兩次換場的音樂分別播放于台煙的〈化妝舞會〉和張清芳的〈Men’s  Talk〉,1986與1992是這兩首歌的發表年份,這三組國中生編劇都還沒出生,實更靠近父母輩的時代。導演透過調度這些林林總總,統整出一種進退不得的時間感、B級電影的場景感。

在台灣的青少年劇場總是強調讓他們發聲,說自己的故事(都到了自媒體時代,「發聲」難道不是過於廉價的事物?),或者透過場面調度將其美化、簡化。在「我們來演國中生的劇本」計畫,導演林靖雁卻在「一字不改」的規則下,用看似突兀、平庸、粗糙的選歌、舞台設計及場面調度告訴我們,他不是要服務國中生的劇本,而是從搬演的過程中,表現他們的存在與社會,還有「我們」的關係。

不過雖說以社會事件為題,可是一整晚看下來,其實根本看不出來到底是什麼社會事件;《超商驚魂夜》是廢業中年持姪子的玩具槍搶劫卻被超商女店員制伏,判刑入監後邂逅同性囚友,出獄後成立女子防身會邀請超商店員當教練進而與店員、囚友發展出同性異性三角戀;《背叛者》是一個已婚男性與未婚小模通姦鬧上法庭,判刑入獄三個月後,此男仍希望向經此事已對人生茫然的妻復合但遭拒,一切覆水難收的故事;《沉默者的恐懼》是一個長大整型變美麗,刻意混入小時候罷凌她長大變成小混混的三個同學身邊的復仇女,縱使被正好負責此案件的刑警男友發現還是一一按計畫把同學幹掉。

意思是,與其說他們再現社會事件,倒不如說他們寫入故事的是媒體化、訊息流的社會事件。如果把這三個故事的離奇情節壓縮,一點都不稀奇,根本充斥於每日每報的社會新聞版面或者每況愈下的台灣電視劇。換句話說,台灣的大眾媒介,如報紙、電視等,正是最大的B級電影發行商,政治與社會正是創造B級劇場的溫床。可是這並不是說大眾媒介全然切斷了我們的想像力,而是我們藉這一晚重新想像國中生進入社會接受的日常媒介是什麼,它反映了他們怎麼用那些媒介表達,也反映了成年人產製了什麼樣的載體、什麼樣的社會樣貌。難怪換場時,前一場的角色不是被拖走就是被推走,到了最後則是角色自己要退場也不行,一再被其他角色反推回來。因為現在的人已經不奢望過A級生活,能「安居樂業」、「進得來,出得去」就不錯了。

而三個劇本的共通主題「愛與創傷的孿生」,在三組編劇的故事裡,其實書寫得一點也不單向,語言縱使還很稚嫩,角色的配置還嫌累贅,可往故事裡看,曲折的程度甚至比一些專業劇團演的本還複雜,還幽微。那麼,曾經是國中生的我們的感性,後來又是怎麼被遮蔽、壓抑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