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平權戲劇《魚貓》
9月
13
2016
魚貓(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5次瀏覽
徐芳薇(圖文創作者)

前幾年和曉劇場合作《地下女子》插畫製作,身為後天聽障者總難在現場戲劇中聽清楚台詞,且也看不太懂手語,記得那時候戲末問導演鍾伯淵:「你們什麼時候可以做有字幕的戲?」他只是笑一笑而已。沒想到,他們默默的放進心裡,在今年九月做到了。

文化部「原鄉文學&巡演 無障礙閱讀推廣計畫」推出的《魚貓》這齣戲,將黃春明老師的文學作品《魚》、《殺死一隻老貓》搬上舞台,演員專業的肢體演出、燈光與錄像投影裝置的畫面呈現、偶戲操作的生動,讓我從視覺上多方面的接收到節奏和情感,即使聽不見音樂,也同樣的深深投入在故事氛圍之中,久久無法回神。

《魚》劇中的小孩雖是人偶,沒辦法從臉部與唇語判斷音調情緒,但負責手語演出的演員,把語氣和情緒表現得好好,讓人彷彿聽得見他的哀傷、無奈與興奮。對話部分的字幕,望不同角色用不一樣的顏色或字體呈現,不然起初有點混淆,不知道哪句話是誰說的。

《殺死一隻老貓》用文字字幕、直接拿水瓶做音效、錄像裝置拍攝為輔助,好像聽到了阿哥哥的音樂、聽到玩水的聲音、聽到人們哀戚的哭聲…非常無障礙。而演員曾佩的手語太厲害,一邊說台詞一邊打自然手語(非逐字翻的手語),流暢得一點都看不出來是這次演出才學的,肢體語言強的人,手語果然打得比較好又漂亮,滿是音調與情感的。也很欣賞演員玉茹的演出,把老阿公的姿態與情緒,不管是慌張、振奮、消沉、無力感、隱藏的悲憤都詮釋得令人動容。

不只有字幕、手語,聽障和視障演員共同演出非常順暢,不特別說明,大家可能不知道有聽視障的演員。我相信導演並沒有因爲他們是障礙者而偏袒,相信他們一樣有表演的潛力可以激發,給了他們許多壓力與功課,讓演員們在舞台上的情緒、肢體、走位等等,都十分到位,張力十足。

這次也很重視場地的無障礙,不過場地輪椅席少了點有點可惜,這是台灣表演場地一直以來的問題,希望兩廳院整修時能改善。瑕不掩瑜,《魚貓》呈現了一場不分一般人和障礙者,不管是誰,都可以在這享受舞台戲劇的現場感染力。希望日後有更多這樣的戲劇,謝謝曉劇場,給了非常盡興、享受的戲劇體驗。

《魚貓》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6/09/08 14:30
地點|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你看見曾珮與楊朵兩位非聾啞演員,以正常有聲語言表演的同時打著手語,並且你看見他們的手語「本身」就有情緒,你看見了他們的這層企圖:手語不是一個外來的元素,而是戲劇本身。(高竹嵐)
10月
03
2016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