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彼此的真實《魚貓》
10月
03
2016
魚貓(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4次瀏覽
高竹嵐(A劇團音樂總監)

在一個身心障礙者劇場裡面,我們究竟在追求什麼?

曉劇場的《魚貓》,漂亮地回應了這個問題。本製作為文化部「無障礙閱讀推廣計畫」系列,以黃春明老師的兩部作品《魚》與《殺死一隻老貓》為藍本,呈現對原鄉、對土地的觀照。劇組包含聽障與視障演員,全程搭配手語與字幕。個人觀看的是台北場,現場有許多身心障礙的觀眾;在語音、手語與字幕的交互搭配下,曉劇場呈現了一個所有障別都能一同參與的劇場體驗。

但絕非只是這樣。如果只是這樣,那本劇就只是齣一般的劇碼,然後以結合手語等元素的方式,讓身障人士「也」能看得懂的劇。如果只是這樣,那與一齣劇搭配一個現場手語翻譯,本質上無異,頂多只能說是導演調度得宜,讓這位翻譯巧妙地融入整個戲劇中,而非是一個獨立於外的存在。

不,這齣劇在追求的,遠非只是一個「翻譯」。

《魚貓》絕非身障劇場的先例,國內外都有相當多的嘗試。在國內,文化部「無障礙閱讀推廣計畫」從102年便開始了。在國外,就連百老匯都有融合手語的音樂劇Spring Awakening(Deaf West製作)。

這諸多製作,都不僅僅是在追求一個「翻譯」。以Spring Awakening為例,它並不單單是把手語融入音樂劇中,而是讓手語這種「語言」,成為音樂與戲劇本身的一環。其中最有名的或許是第二男主角和其父親爭執的片段,一反平常用有聲語言,輔以手語翻譯的「常規」,導演選擇用純粹手語的方式演出這個片段,然後用字幕去「翻譯」手語,製造出一個無聲的、死寂的、高壓的數分鐘片段,將角色被壓迫的心理發揮地淋漓盡致。

目標,絕非是讓身心障礙者「也」能欣賞的劇場。

而是我們「共同」的劇場:奠基於我們共同的生命歷程,以我們共有的方式呈現。

於是當你看見曾珮與楊朵兩位非聾啞演員,以正常有聲語言表演的同時打著手語,並且你看見他們的手語「本身」就有情緒,你看見了他們的這層企圖:手語不是一個外來的元素,而是戲劇本身。

於是當你看見導演鍾伯淵,以一種共有的態度,結合不同障別的表演模式,以及現場錄影錄音、操偶等種種元素,製造出一個多面向的戲劇觀點時,你看見了他們的這層企圖:各種障礙也都不是外來的元素,而是戲劇本身,正如同它們就是這些演員的生命本身。

再意識到這個製作前後也就幾個月的時間,「包含學手語」,更是令人起敬。

這不是一齣用「正常人」的語言演,然後「翻譯」成手語的戲。

這是一齣用「我們彼此的語言」,呈現「我們彼此的故事」的劇;一齣奠基在我們彼此的生命體驗、正視彼此的真實之下,去呈現我們共同的原鄉情懷的劇。

當我在散場時,看著觀眾們,不論障別與否、年齡高低,以不同的方式在討論他們的看戲體驗,我相信,我們一起找到了,我們共同的原鄉。

《魚貓》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6/09/08 19:30
地點|台北中正紀念堂中正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雖是人偶,沒辦法從臉部與唇語判斷音調情緒,但負責手語演出的演員,把語氣和情緒表現得好好,讓人彷彿聽得見他的哀傷、無奈與興奮。(徐芳薇)
9月
13
2016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