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譯的虐戀──《穿裘皮的維納斯》的在地化問題
4月
06
2020
穿裘皮的維納斯(Invoc.計畫提供/攝影劉瑜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66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由Invoc.計畫帶來的《穿裘皮的維納斯》,有著一個訊息量極大、飽含多重主題的劇本。從性(別)問題到導演與演員的權力關係、從藝術與社會的辯證到現代與前現代的交疊、從讀劇的美學到翻譯的雕琢,皆可成為討論的切入點,而且環環相扣、彼此交織,遠非「性(被)虐待/戀」幾個字所能涵括,原劇作家之才思令人佩服。

這個劇本出自美國劇作家大衛‧艾維斯(David Ives)的作品 Venus in Fur (2011年於百老匯首演,2013年起多次重演,相當成功),後者又改編自奧地利作家利奧波德‧范‧薩克-馬索克(Leopold Ritter von Sacher-Masoch)的同名著作,馬索克正是我們耳熟能詳的「SM」中的「M」。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這位近年深陷性侵醜聞的導演──也根據艾維斯的劇本拍攝了他的首部法文電影《情慾維納斯》(La Vénus à la fourrure,2013)。

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部作品絕非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反而已在國際影劇市場佔有一定版圖,要找到相關評論並非難事。不過,既然在台灣首演,我們或可循著在地脈絡稍加置喙。在此之前,還是概括一下故事內容(這當然已經涉及筆者的詮釋)。


權力翻轉,關係置換

汪妲是一名面試遲到的女演員,托瑪士則是一位受夠了時下女性的膚淺,一整天面試皆找不到合適演員的男導演兼編劇。當汪妲和托瑪士開始讀劇進而入戲後,汪妲逐步擄獲了托瑪士的心,儘管現實中的她各方面都看似粗俗。

起初,女演員只是因為能夠熟讀、熟知劇本而受到青睞,可是入戲後,兩人因為劇本中的腳色特質──主奴間的虐與被虐、專制與服從、殘酷與溫順等──而更換了關係中的位置。由於汪妲在戲中(也叫汪妲)扮演主人,確切地說,被要求扮演主人,而托瑪士所飾的青年小貴族塞厄林則自甘為奴,所以「戲外的導─演關係」便被「戲內的奴─主關係」翻轉。全劇也一會兒戲內一會兒戲外地切換,我們可見到戲內戲外兩個「汪妲」端莊典雅又輕佻隨意地發言,極具趣味。

當女演員汪妲打起主意,建議導演托瑪士添加維納斯裸身現形、臥躺沙發的橋段時,托瑪士的權力已開始流失(儘管三不五時打斷對話的手機鈴聲一直提醒他自身的權力)。當他反過來飾演代表主人的她,而她跟著飾演代表奴隸的他時,正逢劇中劇旺妲和塞厄林的關係再次翻轉,於是觀眾看到的托瑪士終於成了受虐的女方(仍是表面上的主人),汪妲則是施虐的男方(仍是表面上的奴隸),此時戲的內外已經難分,兩人性別發生倒錯,主奴關係也多次翻轉,文本已發展到相當曲折、燒腦的地步。

我們可以把汪妲詮釋成維納斯本人(好比在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中,開頭與結尾的鏡頭都是漂浮著的,這種視角不是凡人所有),或者,就是如幽靈徘徊著的當代女性主義;當然,也可相信她的話,承認她是托瑪士的未婚妻史黛西派來進行「婚前事實確認」的偵探。若欲探究,尚可再寫下千把個字,但礙於篇幅,我們不深入這些段落的意義與相關符號的解析,只把這部作品放回台灣的脈絡,分兩點討論。


虐之政治,政治之虐

第一,《穿裘皮的維納斯》呈現了相當豐富的權力關係,這種性(別)和藝術中的政治沒有想像的簡單。

這幾年,隨著轉型正義論述大爆發,不少劇團持續談論著白色恐怖,有的直接將其中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對應到「中國」與「台灣」、「黨國」與「黨外」,有的則回到國民黨來台前後階級鬥爭的左翼脈絡。這些呼應時事的作品固然值得反思,長此以往,卻不免予人藝術過度臣服社會──甚至不客氣地說,就是被社會(科)學殖民──的印象,尤其處理權力關係的手法太過簡單時。

當汪妲把托瑪士/塞厄林兒時被伯爵阿姨鞭打的故事理解為「虐童」案件,使托瑪士大為光火、直嚷低俗時,我們不妨將之視為對那些太過迷戀社會議題的作品的呼告──拜託,非要什麼都扯到族群和階級不可嗎?這也跟本文一開頭提到的「藝術與社會的辯證」有關。事實上,專注劇本台詞的考究和「導─演關係」、男女個人的內心互動及欲望的鬥爭,本身就是高度社會性的;試問,劇場文化和我們每一個體不在社會中的話,又能在哪裡?執意把性虐待/戀視為私領域,反而是把社會外部化了。就此而言,本作完全可以和近來探討白色恐怖的相關作品對話,且毫不遜色。

舉例來說,那些昔日的反抗者(包括西歐的左翼份子、台灣的黨外人士和中國共產革命的老戰士)何嘗不是經歷了一陣「反奴為主」的所謂「民主化」過程,不管這個民主是資產階級式的,還是無產階級式的或黨官僚式的?作主之後,被代表的人民又何嘗不是享受著只有投票那天才重獲自由的「虐戀」(如果真有投票這種制度的話),而執掌國家機器者則自稱「公僕」或「為人民服務」(這也是某種意義的奴隸或奴僕)?這一切難道不是某種 SM 嗎?


字譯的虐戀

第二,除了這部作品與近來其他政治性作品在調性上的互補、互通外,回到《穿裘皮的維納斯》本身,在翻譯方面則有若干現象值得注意。

導演章舒涵在節目單中特別強調,「譯本暫時排除將艱深字詞代換成描述性文字等增譯/補譯之做法,翻譯上將知識性及藝術性考量至[應為「置」的誤植]於娛樂性之前,保留他國戲劇場景中,特殊及精確的文化特徵。」這個考量很有意思。我的猜測是這樣的:導演大概和一些多少啃過西方哲學、文學及社會理論中譯本的讀書人(從學者到藝文評論者)一樣,體驗過許多人沒有享受過或不知如何享受的一種高潮,這種高潮建立在對某種翻譯文字的「虐戀」上。

由於中西語文的差異,中譯文有時會出現一句話有多個「的」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原文本來就有許多形容詞,也可能是關係子句結構所導致。面對這種情況,許多譯者往往為了讀者和市場考量,不採直譯,而用意譯,好比把一句話拆成兩三句話,甚至重新調動字詞,只求產生意義上的相同效果(直譯和意譯其實未必衝突,但這裡無法多談)。一般多認為,意譯的好處是易讀易懂,而直譯讀來跌跌撞撞,卻貼近原文用字之布局,後者或許就是章舒涵「排除增譯/補譯」的考量。

然而,走到這一步,我們大概就像托瑪士/塞厄林一樣變成一個「超感官論者」【1】了。注意:被虐者之所以不以痛為苦,反以之為歡,是因為他們有一個更崇高的審美標準或目標(這些通常都是形上的);如果鞭打或任何暴行能直達該目標,感官上的痛苦就可能在主觀上被取消和超越,根本是 a piece of cake 直譯的迷戀者亦然。為了回到(他們想像的)原始脈絡,不得不保留閱讀和聆聽上的痛苦,只求費心達意之後的歡愉和崇高。與其說這是一種異國情調的追求,不如說是一種經典或原典的崇拜,導演自虐之餘也虐人,可謂獨虐虐不如眾虐虐。

別誤會,筆者確實在細細聆賞稍微拗口的台詞之後,慢慢愛上這種愉虐。在空氣中飄盪的貼近中歐風情的文字和語音,對我來說,已與汪妲鞭打托瑪士/塞厄林時那想像的帶來歡愉的聲響無異。但,這是因為在長期的閱讀過程中,我也多少是同好,換作必須考察全劇的評論人,實在不能不擔心觀眾的感受與理解。


與劇本譯者商榷

順此,還有更重要──或更致命──的一點。不管被虐者如何藉由痛楚達成其形上目標,施虐的工具都必須正常運作,如果不是異常華美的話。鞭人家時鞭子不能壞掉,踢人家時高跟鞋不能斷掉;當你要緩緩披上或卸下一身裘皮,這裘皮的質地也不能開玩笑。直譯固然不易聽讀,靜下心來聆賞,卻未必不能發覺其精確性。因此,要用直譯虐人,譯文本身必須說得過去。那麼,身兼劇本翻譯的導演是否做到了該有的翻譯呢?我認為,恐怕有兩處值得商榷。

首先,是全戲出現了至少兩次的「我們都可輕易被解釋,我們之外的事物則可輕易(被)擺脫。」或者「我們都可輕易被解釋,卻無法(從我們真實的樣貌)擺脫。」這段台詞出現在汪妲猜測何以毛皮對塞厄林如此重要,然後塞厄林說出被阿姨施虐、感受歡愉之後。這樣的譯文若是一根虐待觀眾和讀者的鞭子,那大概是一根已經分岔的鞭子,只能讓人感覺到痛,無法昇華為形上的歡愉。

回到艾維斯的劇本,原文如下:We're all easily explicable. What we're not is (…) easily extricable。塞厄林的意思是,他對毛皮的迷戀能被解釋(因為有過被阿姨施虐的經歷),但對毛皮和受虐感到歡愉的這一切,卻難以擺脫。考量explicable和extricable二字的相似結構、中文相對少有被動語,以及這裡的實際對象是塞厄林的戀物癖,或許可以簡潔地譯成「我們的行為都很容易解釋,卻不容易解脫」。

穿裘皮的維納斯(Invoc.計畫提供/攝影劉瑜楷)

其次,是被放到節目單和臉書宣傳頁面上的一句台詞:「我對文明有義務要抗拒你!」即使二刷此劇,我還是覺得這句話非常怪異,尤其是那個「對」字。在中文,「我對文明有義務」和「我要抗拒你」兩句話都沒問題,但把後者作為子句接著前者說下去,卻相當少見。舉例來說,「我對市民有責任」和「我要打擊犯罪」皆成立,但「我對市民有責任要打擊犯罪」卻像一個少了斷句、半開玩笑的說話接龍。這兩個例子不是不能有子句,「我有義務要抗拒你」和「我有責任要打擊犯罪」聽起來都沒錯,問題在於「對某某」的說法如何加入其中。

回到劇作,這句話本是托瑪士跟汪妲【2】說的,艾維斯的原文如下:I have a civilized duty to resist you! 其實根本不需要用到「對某某」的說法。不過,若直譯為「我有文明的義務要抗拒你」仍有些不對勁,而譯文又需帶點古風,那或許可以考慮「基於禮教(或文明)之責,我必須抗拒你!」如果非得保留「對」字,「面對文明,我有義務要抗拒你!」也是選項;即使維持「我對文明有義務」,之後加上「所以要抗拒你!」也會更適當。無論是否直譯,符合中文基本文法都是必須的(哪怕這個文法很隱諱、不規則)。有時跟意譯相比,直譯對文法的要求更高,因為只有建立在這個穩固的基盤上,本身不易聽讀的文字布局才能一一映射回原典。

以章舒涵和製作團隊的用心,相信這些字譯的問題絕非恣意的結果,而是幾經查考才下筆的。因此,若能讓這份精彩的劇本更美好,我也希望能盡棉薄之力,絕非無端批評。同為字譯的虐戀者,距離高潮,還差那麼一點。


註釋

1、這個說法出自馬索克《穿毛皮的維納斯》(2011,晨星)一書的中譯,在這次的表演中,似乎被說成「極度感官主義者」。事實上,受虐狂可能是最免於甚至不屑感官世界的人,他們只把感官的疼痛與受辱視作抵達形上世界或終極歡愉的工具,有時這反而是一種「禁慾」的表現。因此,這裡的「極度」是超越了感官還是仍屬感官範疇,是有待討論的。由於台詞太多太密,我沒有把握字句不差地重述,特此聲明。本文稍後涉及演員台詞的其餘部分也是一樣,敬請見諒。

2、汪妲的名字原文Vanda,本就有「野蠻」的意思,汪達爾人(vandals)一直被歐洲人視為蠻族。這裡要開展的是「文明與野蠻」之辯,原劇本中汪妲和托瑪士爭論何謂文明時,汪妲(和作者艾維斯)刻意把「civilization」(禮教化;文明)說成「syphilization」(梅毒化;syphilis是梅毒,這也對應到現實中女演員汪妲暗示的妓女身分),這個趣味似乎在這次演出中沒有呈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