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希臘喜劇遇上歌舞音樂劇《蛙》
3月
23
2018
蛙(劉人豪 攝,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5次瀏覽
岳珮羽(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班)

改編自阿里斯托芬尼的劇作《蛙》,導演巧妙的將這個傳唱已久的希臘喜劇用音樂劇的型態重新包裝演出。阿里斯托芬尼是著名的喜劇作家,他的喜劇使用戲謔的方式嘲諷當時的社會風氣及意圖,而這部《蛙》亦是。

其實《蛙》早在1974年由史蒂芬‧桑坦改編寫成音樂劇,在美國、日本等地有已經有過演出。此次樹德科大將音樂及劇本重新編創、故事內容多了許多橋段以及添加許多表演型態上的改變,這種創新的演出方式從開場的方式就可以窺見一二。兩個「現代身分」的演員用插科打諢的方式登場,直接在舞台上換上符合時空背景的服裝和扁擔行李,假扮成海克力士的酒神戴奧尼索斯帶著其僕人曾那席亞斯要一起前往冥府,打算將作家優里皮底斯帶回人間。兩個演員能打破「第四面牆」走下觀眾席適時的和觀眾互動,引起良好的反應和效果。

《蛙》一劇的名稱可見於主僕二人要前往冥府時,搭上擺渡人的船隻,行進中遇見蛙群的展現。這裡的音樂加入了近代的編創手法,配器上運用爵士鼓搭配管弦樂團,而唱段除了旋律線的維持之外,用唸唱及重唱的形式來呈現青蛙的蛙鳴,更搭配著展現青蛙肢體型態的舞蹈動作,許多的蹲低以及跳躍動作,讓演員演唱時難度增高許多。

當然,歌隊的重要性及使用的巧妙性在這裡可以清楚看見,除了蛙群的表現,在各個場景中皆有屬於「自己的」歌隊型態。歌隊從悲劇時代就已經存在於希臘的戲劇當中,功用在敘述故事的進行亦或是用一種「客觀」或是「勸世」的焦點來告知觀眾,通常會和主角處於相同立場或是以「劇作家」視角來陳述主角的行動讓觀眾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而這齣劇中無論是在冥府前的民眾、或是優里皮底斯跟亞斯奇勒士的各自擁護者等皆可以由「群眾」來擔任,讓歌隊不僅只是「敘事」,而是融入於劇情當中。下半場歌隊以希臘式的衣袍現身,戴上各個不同的面具裝扮成各民族的文化翹楚,無論是「白玫瑰與紅玫瑰」的張愛玲、「橄欖樹」的三毛、「To be or not to be,」的莎士比亞或是「賣火柴小女孩」的安徒生,讓幾個角色敘述其著名的作品後,以東西方的論點開始切入爭辯,雖然是為了要決定誰才是真正的「悲劇之王」,但我們也可以看出文化融合之處,各種意見並存象徵著臺灣的民族共榮以及生活習性,種族或文化之間若是要相互爭執取第一則會無法平定,但若是相互體諒呢?一番爭論後大家將面具轉向,瞬間文學家們變成優里皮底斯和亞斯奇勒士的支持者,繼續進行敘事的功用。

最後以劇目中的詩句來比較,秤斤論兩的決定誰的悲劇價值比較高。但在兩位劇作家念出自己的作品時,戴奧尼索斯從旁點醒觀眾,兩位作家皆有優缺點,文學的價值應該是要建立在華美詞藻的堆積還是簡單但卻能省思的意境呢?雖然比賽總得有勝負,但觀眾就像欣賞了一齣文學的饗宴,讓人覺得好不精采!

此次的演出讓人察覺到年輕表演者的能耐,扮演戴奧尼索斯和其僕人曾那席亞斯的兩位主角確實為焦點,不過歌隊成員的亮眼度不輸給他們,搭配上音樂、燈光和舞台以及投影的效果運用,的確成就出一場視聽覺雙向享受的戲劇,讓人期待樹科大之後的演出。

《蛙》

演出|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表演藝術系
時間|2018/03/16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們帶著面具扮演吳爾芙、莎士比亞、司馬遷、三毛等角色,面具是戲劇中最具希臘特色的象徵,面具的存在於此橋段理應是加分上去,可是面具給予的驚喜只有上場被觀眾看到的瞬間,其他對表演並無太大加分。(朱殷秀)
3月
26
2018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