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與生活誌的集錦交織《台江向望》
5月
24
2023
台江向望(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台江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曾怡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次瀏覽

文 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觀完台江建庄兩百年開幕大戲《台江向望》(以下簡稱《台》劇),印象最深刻的是明確標示在大螢幕上的三個時間點:1623、1823、2023。三個時間點,皆間距200年,自然是刻意為之,但腦海裡卻浮現民族學家Jan Vansina所說的「流動的缺口(the floating gap)」──歷史記憶會在一代新人換舊人過程中,流轉變動,時代越久遠,訊息量越少,甚至隨著承載者一併消失,但總會記得族群的起源,然從起源到各世代之間的記憶,即是「流動的缺口」,因會隨世代更迭而流變。【1】

若請台江人訴說台江歷史,可能會跳過清領與日治,直接談起源:「過去是台江內海,後來一場大風雨,才變成陸埔。」故《台》劇中標示的1623(台江內海時期)及1823(大颱風讓內海變陸埔),其實都是台江的起源,且備有「長久的滄海轉瞬成桑田,我們今天才可以在此地生活」的用意。這兩個時間點,《台》劇以兩幅古地圖、三段古籍紀載【2】及三段舞劇,讓平面紀錄演繹成立體時空,勾勒出兩百年間的海地轉變,其中以第二段舞劇,舞者以肢體模擬颱風驟雨、曾文溪崩岸改道、海變成陸,最為精采。

滄海桑田,生靈自來,先人拓墾,聚民成庄,又跨兩百年,來到2023,如同Keith Thomas所言「無數的譜系都是從神話傳說的先祖直接跳躍到現代」【3】,然此一跳接,進入流動的缺口,讓方駿一家人述說屬於自己世代的台江記憶。藝陣如今已從原先的信仰與防衛,拓延出登臺展演,而登臺展演通常有兩種模式:一為由舞者轉譯、擬真,二為藝陣團體直接上場。《台》劇選擇後者,邀請台江當地已富盛名且傳承有成的金獅武陣,作為「保境佑民」一幕的開場。儘管藝陣展演為符合舞臺效果,得新編重組,引發正反論爭,但藝陣登臺展演的確可強化在地文化的認同與驕傲,日後仍會不免俗地在地方盛事中登場。

地景變遷讓觀眾讚嘆造物主神力,而藝陣的日常團練乃為成就慶典儀式,上述兩者通常歸入地方史(廣泛述說史地變遷、文化風貌、鄉賢仕紳及在地物產),然地方史引發共鳴有限,不若以當代在地俗民的生活誌,召喚情感。劇中「釘根生湠」一幕,以台江夫婦阿興與阿秀的日常嬉鬧提煉幸福感,其中阿秀的人設尤為關鍵──這位北部姑娘,割捨原來夢想,來到台江與阿興共築未來。劇中以六位女舞者搭配〈河邊春夢〉與〈思念的歌〉的愁韻,喚起移居台江者曾有的夢想,再用〈四季紅〉、〈快樂的出帆〉及〈我一見你就笑〉的歡快旋律,勾出在台江築夢的甜蜜記憶。在愁韻與歡快之間,散發女性的溫柔堅韌,「釘根生湠」在對所有牽手致上無限感佩之時,也讓《台》劇軸線從地景、陽剛(偏向男性的陣頭)轉向柔情,平衡情韻。

「地方意識」為《台》劇靈魂,首要任務乃為在地發聲,否則「釘根生湠」若沒刻意強調台江,放在哪裡都是可行的;反觀劇中三首台語歌:阿雞GLOJ〈台江兩百冬〉、謝銘祐〈數魚歌〉、安慶國小合唱團〈台江人〉(社大創作班填詞、謝銘祐譜曲),則明確直擊「非台江人莫屬」的地方意識。這三首歌曲疊合地方史與生活誌,讓閱聽眾遙思台江人事物在時空更迭下的流變與遺留,正如台江從滄海變桑田、金獅武陣因應舞臺演出改成十分鐘一段、家族事業從阿祖抓魚來到新世代從事文化工作,但千變萬變對台江的愛永遠不變。至此,才真正感受到我與台江人明顯身分分野,那些地景變遷、民俗藝陣、家庭日常,或因史地文化教育、大眾傳媒播送而習以為常,甚至可在個人成長地以「我們也有......」而找到替置,但此種地標式且地方味十足的詞曲,卻不易替置,隨便替置便成走味咖啡。

《台江向望》捏和地方史與生活誌,由各演藝團體及視聽媒材集錦式地交織出斯土斯情,流動的缺口於焉而生,營造「浩瀚台江」,譜唱「幸福安南」,可見製作團隊竭力盡心為台江建庄兩百年獻上壽桃。

然而,透過《台》劇也能觀察到地方意識作品的通則或通病,例如不免邀請地方學校/社區團體同台登演,儘管可能遭評淪為成果聯演,然此舉卻能讓地方學校/社區團體具備舞臺演出經驗,也更親近表演藝術,何樂不為。相比之下,劇中旁白與角色一再強調「若沒兩百年前的那場大風颱,也不會有今天這塊土地」,卻顯得刻意且尷尬,卻是常出現的通病。同時,也得留意模式化,地方意識作品似乎有採取同一套路演出的情況,雖能遙呼鄉土情懷、既討喜又熱鬧,卻不免好奇:還能有什麼樣的演出方式呢?


註解

1、Jan Vansina, Oral Tradition as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23-24.
2、當中引用姚瑩《東槎紀略》道光三年的海變紀錄,句讀有誤。
3、轉引自Jan Assmann著、金壽福等譯:《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43。


《台江向望》

演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時間|2023/05/06 19:30
地點|臺南市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臺南市安南區怡安路二段102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屆的三個作品中,看到內斂、看到驚喜、也看到更多值得修正的空間,那些嘗試為新人們打開的視野,也打開了當代觀眾的期待。
5月
24
2023
行為藝術家演出時,將自身設限在舞台上,就像是從事件現場被流放於劇場的自囚者,透過對自我的撻伐、個體的被凝視,勾勒出對社會議題的情境觀點,並生產出身體奇觀化的想像,如果說劇場是一個完善與美觀的藝術殿堂,我想行為創作者們,正是想讓載滿奇裝異服、肢體畸形者的瘋人船,重新返航停泊的人。
5月
05
2023
當舞作已經被影像化的同時,什麼是仍舊可見什麼又消失不見⋯⋯行經至此我們討論的對象還會是舞蹈本身嗎?
4月
17
2023
就觀看方式而言,令筆者感到有趣的便是,表演者必須因應固有場域的限制,規劃表演動線及思量每一場的走位及轉場⋯⋯
4月
17
2023
《巴黎舞會》不再如以往的虛擬實境節目般,穿戴裝備的體驗者總是較為孤立自我且自外於他人的情況,是一個將現場表演與最先進科技結合的節目。
3月
28
2023
林智偉表示:「戲曲學院是臺灣唯一傳授專業馬戲的學校,也是FOCA多數團員們的母校,我也希望能讓學生們在第一線感受到國際性藝術節的實體運作與流程。」FOCA的行動在那些長久看到了問題卻沒有人提出改變的事件上,確切的開創亮眼成績。
3月
27
2023
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定點舞台都想成一個小圓球,它們通通被擺在一塊大草原上,小圓球到小圓球之間肯定是有間隙的,不過在 FOCASA園區裡,聲響雖然隱形,卻很完美地扮演了小圓球的延伸體,像是從圓球的核心吹出泡泡,而每個泡泡的泡泡壁,恰如其份地輕碰在一起:不至於漲破,亦沒有分離。
3月
27
2023
以水交社文化園區旁大草地作為FOCASA的場地,一方面有助於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專心經營所屬的規劃空間,發展為長期的推廣活動。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捨棄城市街頭的公共空間,另行單獨劃立的馬戲園區,固然方便規範入場觀眾付費參與,卻也很明確的將這個空間定位為節慶娛樂的空間,難以擾動既有城市空間屬性,也讓在此演出的馬戲表演失卻了街頭馬戲翻轉城市空間屬性更大的潛能。(就這一點而言,其與也含括許多馬戲與雜技表演的臺南街頭藝術節恰成對比)
3月
27
2023
於我來說,生存一面是生活,另一面便是自我實現,兩面之間許是中空、斷裂;許是質疑、迷茫填塞其中——或許,正是這樣的焦慮促使我喜愛悲劇勝於喜劇。 但現在,喜劇追趕而至,其與悲劇已然在我心中各佔著一畝田地。《Dream擊吧!憨人》正是這樣一矢中的的作品⋯⋯
3月
2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