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實轉虛視覺挑戰《Plan B》
11月
16
2017
法國111劇團(台藝大藝文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1次瀏覽
洪嘉聲(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Plan B》為法國「111劇團」藝術總監Aurélien Bory與導演Phil Soltanoff於2003年合作的作品。在限制的舞臺空間裡,結合雜耍、特技與科技展現。我們常在動作片、警匪片聽到「Plan B」,因為有突如其來的因素改變狀態,而使用B計劃。《Plan B》分成三階段的空間考驗,第一階段是傾斜狀態、第二階段是垂直狀態、第三階段則是平面結合多媒體。世界變化速度快,人類在每個階段適應後,通常遇到的是「改變」,反映出生活是持續不斷的「適應-改變-適應」。

第一階段:傾斜舞台

燈光打在吉他上,彈奏聲引領觀眾進入不同意境中,一位男人著黑西裝手提公事包站在即將落下夕陽,顯落寞。在沈醉、螺旋的音樂,出現一位由傾斜的舞台佈景慢速滑落的人,背後陸續昇起西裝筆挺的男人不過也接著一個一個滑落下,投影的數字及格狀的燈光效果,使這些人有著沈重負擔,經過不斷的重複,平滑平穩的過去了。突然畫面停格,掃描器的聲音轉接,佈景機關改變,這些人得要想辦法用不同方式對付突如其來的變化,開始使用翻、滑、跑、疊,互相協助的力氣克服一個人做不到的事。由於是傾斜式的舞台佈景,演員必須對抗地心引力,利用西裝服貼著佈景牆,用摩擦滑行來借力使力,將生活化動作表現得自然,但其實控制的力道必須要很精準才能達到自在動作。

佈景的小機關裝置,常讓觀眾有驚喜及會心一笑,像原本坐在板上的四個人,突然一位演員消失在四人當中,觀眾們驚呼一聲,感覺被吸進洞裏;有個人蹲在小黑洞旁將一顆球丟進洞裏,看會發生什麼事,「球」反彈回來,這使我聯想到小時候好奇觀察「蚯蚓的洞」蹲在那研究一番,不過後來這段讓人覺得趣味的是加入另一個人也將球丟到第二個小黑洞,兩個洞之間有時有互通關係,有時又結合了節奏變化。除了機關裝置外,利用空間畫面改變,產生錯覺,正方形框框中間站了演員,像是他站在室內面向窗外拋球,一切自在,後來覺得不對勁,球是另外一個人在下面丟,這位演員只是運用身體律動讓我們以為是他在丟,因此引發觀眾笑。接著佈景後丟出一塊黑布下來有位穿著比較不一樣的人爬行在黑布上,看他的動作與聽聲音,原來是運用魔鬼氈,翻滾一跳上就黏住,更困難的板子從斜的整個立起來,觀眾也為他緊張。畫面停格,掃描器的聲音轉接。

第二階段:佈景直立

佈景整個立起,門口擠著四位男演員,對於他們反地心引力坐得像我們觀眾從上方看下去的一個框框內,令我印象深刻。接著跳出佈景前,把生活中愛較勁誰跳的高、誰的動作高招,每一位演員用肢體就能表現出他們的性格及所要傳達的訊息。最後突破了這個高牆四人都爬上去,球再次出現,這次的困難度更高,沿著邊緣滾過去,找到時機點手拍牆「啪!」,讓球掉下去剛好下方手接住,我們的心也跟著球滾在邊緣、懸在空中。驚險的瞬間,「磅!」這道高牆倒下,轉接至下個段落。

第三階段:平面結合多媒體

投影畫面是從上方攝影,演員們這次挑戰的是完全躺在平面地板呈現,運用桿子、球、四輪板輔助,讓演員表現有重力掛著、站不穩的搖晃、空中旋轉、翻滾...等,還呈現電影《駭客任務》的經典動作,球低飛過去,演員身體往後倒輕輕鬆鬆閃過球走的道路,能夠配合得淋漓盡致又有趣。緊接而來電動遊戲日本武士與快打旋風的音樂與音效出現,虛擬的世界、打鬥的場景真人上演,引起觀眾共鳴與笑聲。無重力狀態,像在太空漂浮栩栩如生,除了自己的動作要緩慢,使用身體的各部位輕碰觸球,控制著三顆漫遊空中滾動的球,讓人驚喜不斷。

《Plan B》藝術總監Aurélien Bory使用「反重力」的手法來翻轉視覺感,再加上不斷的對作品做更深的探索與可能性,呈現生活經驗中的趣味且引起共鳴,是一種純粹的專注。

《Plan B》

演出|法國111劇團(Compagnie 111)
時間|2017/11/09 19:30
地點|臺灣藝術大學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看似不斷重複的機械化過程中,隱含的卻是時刻變異的異質空間,以及人物在其中對應的有機過程。(劉家瑜)
12月
11
2017
利用舞台裝置上的機關進行肢體特技的展現,呈現出空間時間與肢體滯留之美感,盡情探索人的肢體、重力元素與舞台裝置之間的連結與關係。(王歆維)
11月
21
2017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未竟之歌》的「未竟」是關於人類是否仍有餘裕實踐那些尚未完成的未來。人類腳掌不斷向前,表示不可回頭的線性氣候變遷已進入臨界點,無法重啟或撤回,但是往回走是有機會的嗎?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