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與遊戲《Plan B》
12月
11
2017
法國111劇團(台藝大藝文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4次瀏覽
劉家瑜(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

Plan B,是在Plan A執行不了時的備案、是一種急救的方式、也是世界不再依照著期待運行時所做出的回應。

《Plan B》的開始,始於一個坐落於鏡框式舞台正中央、傾斜45度的平台,打破傳統舞台的空間配置,設立出一個異質的空間。它清楚地告訴觀眾,這或許並不是一場會符合既有觀賞經驗的表演。

一把古典吉他幽幽地展開《Plan B》的序幕,身著西裝、手提公事包的男人踏入夕陽西下的場景,彷若現代上班族每日上班下班的生產模式。不斷在舞台上滑落的男子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動作,配合如同電腦數位編碼的背景映照在舞台上,加上電子儀器的嗶嗶聲響,使得演員的行為成為一種現代化的機械性儀式,不斷重覆再重覆。身著西裝的男子彼此之間看起來並無太多相異之處,套上西裝、拿起公事包後,這些身體都成了被規訓的樣貌,在既有的機械化過程中,不斷被現代社會掃描、檢視,直到同化成同一個樣子。

演員們把玩的小白球,彷彿社會中眾人所追求的事物。沒有人清楚了解小白球究竟為何物,然而一但有人用它製造出聲響,便吸引了眾人追逐的目光。在不斷把玩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小白球出現,不斷的拋接、碰撞,直到眼花撩亂、應接不暇,一顆小白球的漏接打破了這看似荒謬又滑稽的過程。

舞台旋即由傾斜變為直立,四位演員開始比賽誰跳的高,不斷的起跑、起跳、試圖在至高點印上手印,然後踩著彼此的身體攀上舞台的頂端,在那頂端的邊緣滾起小白球來。演員所呈顯的危險狀態,時刻緊逼著觀眾去感受其處境。時而在垂直舞台上出現和消失的支撐點,可以是援助,也可以是險境,使得演員必須應變這些突如其來的狀況,改變身體行動的路徑或方式,在彼此合作又對立的關係間,找到自己的立足之處。

砰的一聲,舞台由完全垂直變成完全平躺在地上,演員必須躺在舞台上演出,他們的身影卻又投影在一塊直立於舞台後方的布幕上。此時,表演者向觀者提供兩種觀看方式,一是一般觀者所習慣的觀賞角度,成為了投影布幕上的虛,二是平行於地面的表演者與其之間的互動,成為了實;虛實交錯之間,挑戰了觀眾的既有經驗,也向觀眾拋出一個提問:日常生活中的所見,究竟是實還是虛?

表演的最後,簡單的木條和道具畫出了一棟日落中的房子。下班的上班族男子終於回到家,找到了安歇之處,也在這個不斷變動的空間裡,尋出自適自在的姿態與樣貌。吉他手再次緩步而出,燈光緩緩暗下,結束了這場既魔幻、荒謬、危險又刺激的冒險旅程。

《Plan B》 是魔術、是特技、是科技的展演、卻也是一個劇場表演。在看似不斷重複的機械化過程中,《Plan B》隱含的卻是時刻變異的異質空間,以及人物在其中對應的有機過程。它挑戰的並非只是當代藝術表演中呈現演出與觀賞的形式,它也是一個遊戲,邀請觀眾一起經驗這個玩耍的過程,它更是一個隱喻,探討當代社會中,你我該如何反思自身行為,以及從中不斷適應與調整的過程。

《Plan B》

演出|法國111劇團(Compagnie 111)
時間|2017/11/09 19:30
地點|臺灣藝術大學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利用舞台裝置上的機關進行肢體特技的展現,呈現出空間時間與肢體滯留之美感,盡情探索人的肢體、重力元素與舞台裝置之間的連結與關係。(王歆維)
11月
21
2017
傾斜式的舞台佈景,演員必須對抗地心引力,利用西裝服貼著佈景牆,用摩擦滑行來借力使力,將生活化動作表現得自然,但其實控制的力道必須要很精準才能達到自在動作。(洪嘉聲)
11月
16
2017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