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舞臺空間《Plan B》
11月
21
2017
法國111劇團(台藝大藝文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0次瀏覽
王歆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生)

Plan B經常出現在懸疑、動作片等電影場景中,它是一個備案、急救,也是最後的希望。

燈微亮,悠揚的吉他聲開啟整場演出,即看到貫串著整場作品的大型舞台裝置,在舞台上傾斜著,隨即許多男性表演者身著黑西裝一個接著一個的從傾斜的舞台裝置最頂端-滑落,帶出了整場作品的核心之一:重力與反重力的元素,利用反重力的控制滑落速度開始發展,表演者利用舞台裝置上的機關進行肢體特技的展現,呈現出空間時間與肢體滯留之美感,盡情探索人的肢體、重力元素與舞台裝置之間的連結與關係;運用了小白球做互動成為一個過渡,以雜耍的方式為基底,卻呈現出幽默詼諧逗趣的模樣,打破以往對雜耍的技巧認知,結合球體垂直落下的聲音發展出音樂節奏,由於落下的距離不同造就出節奏的拍點不同,呈現出極為有趣的球體互動展現。

舞台裝置由傾斜變成完全垂直,讓垂直空間的重力落下感受的更加清晰,四位男性表演者目標皆是由地板到頂端,四人為此競賽著,用不同的方式到達頂端,藉由這個目標發展出一連串雙人或作三人的特技展現,展現出表演者強大的肌耐力、彈跳力,由於技巧與危險度的提升,也讓觀看的情緒變得更加火熱、緊張、驚喜。

垂直的裝置砰然一聲倒為平地,成為一個平行於地板的舞台,後面則有同步投影的垂直舞台,成為兩個不同空間的呈現模式,表演者以躺著來表演出電玩快打的有趣互動,後方投影出的卻是垂直空間像是表演者站立在地板上的模樣,同一空間卻有了兩種觀看方式,使觀看的層次又再度跳脫出來,令整場觀眾歡笑不已,原是如此簡單的肢體方式,改變了原有的角度去進行時會變得如此的有趣;最後,利用木棍、門板道具拼接而成,使空曠的空間有了房屋的布景,行李箱為桌、人或躺或坐在椅子上,吉他手緩緩走出,邊談邊唱,使整個空間製造出的深夜靜謐的意境溢然而出,燈暗結束。

結束演出即演出座談會後,滿滿震撼在心中久久無法抹滅,這場演出不是只看到傳統的馬戲雜耍特技,而是利用許多不同的舞臺表演形式去呈現他們所要表達的意念與情境,選用西裝的服裝元素讓表演者一看之下不會將他們定位在哪一類型的演出,他們就像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在舞臺上傳達出平凡生活中的Plan B,不僅重新定位了舞臺空間上的運用,也重新定位了我對表演藝術類型的看法,正如法國111劇團藝術總監Aurélien Bory所說:「這個作品遊走在任何一個藝術的邊緣,馬戲、特技、雜耍、舞蹈、默劇、科技、新魔術,無法定義這個作品是哪一個定位,我會說他是一個表演藝術」。

《Plan B》

演出|法國111劇團
時間|2017/11/09  19:30
地點|台灣藝術大學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看似不斷重複的機械化過程中,隱含的卻是時刻變異的異質空間,以及人物在其中對應的有機過程。(劉家瑜)
12月
11
2017
傾斜式的舞台佈景,演員必須對抗地心引力,利用西裝服貼著佈景牆,用摩擦滑行來借力使力,將生活化動作表現得自然,但其實控制的力道必須要很精準才能達到自在動作。(洪嘉聲)
11月
16
2017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