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舞臺空間《Plan B》
11月
21
2017
法國111劇團(台藝大藝文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5次瀏覽
王歆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研究生)

Plan B經常出現在懸疑、動作片等電影場景中,它是一個備案、急救,也是最後的希望。

燈微亮,悠揚的吉他聲開啟整場演出,即看到貫串著整場作品的大型舞台裝置,在舞台上傾斜著,隨即許多男性表演者身著黑西裝一個接著一個的從傾斜的舞台裝置最頂端-滑落,帶出了整場作品的核心之一:重力與反重力的元素,利用反重力的控制滑落速度開始發展,表演者利用舞台裝置上的機關進行肢體特技的展現,呈現出空間時間與肢體滯留之美感,盡情探索人的肢體、重力元素與舞台裝置之間的連結與關係;運用了小白球做互動成為一個過渡,以雜耍的方式為基底,卻呈現出幽默詼諧逗趣的模樣,打破以往對雜耍的技巧認知,結合球體垂直落下的聲音發展出音樂節奏,由於落下的距離不同造就出節奏的拍點不同,呈現出極為有趣的球體互動展現。

舞台裝置由傾斜變成完全垂直,讓垂直空間的重力落下感受的更加清晰,四位男性表演者目標皆是由地板到頂端,四人為此競賽著,用不同的方式到達頂端,藉由這個目標發展出一連串雙人或作三人的特技展現,展現出表演者強大的肌耐力、彈跳力,由於技巧與危險度的提升,也讓觀看的情緒變得更加火熱、緊張、驚喜。

垂直的裝置砰然一聲倒為平地,成為一個平行於地板的舞台,後面則有同步投影的垂直舞台,成為兩個不同空間的呈現模式,表演者以躺著來表演出電玩快打的有趣互動,後方投影出的卻是垂直空間像是表演者站立在地板上的模樣,同一空間卻有了兩種觀看方式,使觀看的層次又再度跳脫出來,令整場觀眾歡笑不已,原是如此簡單的肢體方式,改變了原有的角度去進行時會變得如此的有趣;最後,利用木棍、門板道具拼接而成,使空曠的空間有了房屋的布景,行李箱為桌、人或躺或坐在椅子上,吉他手緩緩走出,邊談邊唱,使整個空間製造出的深夜靜謐的意境溢然而出,燈暗結束。

結束演出即演出座談會後,滿滿震撼在心中久久無法抹滅,這場演出不是只看到傳統的馬戲雜耍特技,而是利用許多不同的舞臺表演形式去呈現他們所要表達的意念與情境,選用西裝的服裝元素讓表演者一看之下不會將他們定位在哪一類型的演出,他們就像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在舞臺上傳達出平凡生活中的Plan B,不僅重新定位了舞臺空間上的運用,也重新定位了我對表演藝術類型的看法,正如法國111劇團藝術總監Aurélien Bory所說:「這個作品遊走在任何一個藝術的邊緣,馬戲、特技、雜耍、舞蹈、默劇、科技、新魔術,無法定義這個作品是哪一個定位,我會說他是一個表演藝術」。

《Plan B》

演出|法國111劇團
時間|2017/11/09  19:30
地點|台灣藝術大學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看似不斷重複的機械化過程中,隱含的卻是時刻變異的異質空間,以及人物在其中對應的有機過程。(劉家瑜)
12月
11
2017
傾斜式的舞台佈景,演員必須對抗地心引力,利用西裝服貼著佈景牆,用摩擦滑行來借力使力,將生活化動作表現得自然,但其實控制的力道必須要很精準才能達到自在動作。(洪嘉聲)
11月
16
2017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