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守住良知,真的值得嗎?《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
9月
25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1次瀏覽

文 尹良豪(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臺灣公部門職場憾事屢見不鮮,打破了人們對「鐵飯碗」的美好幻想。黃致凱執導的《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便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登場,整齣以勸世喜劇的形式,揭開制度泥沼裡的殘酷現實。選擇以喜劇的外衣包裹悲劇的骨架,讓觀眾在笑聲中逐步窺見基層勞動者被迫「陪笑」的諷刺命運。劇中的核心人物陳嘉偉(郭耀仁飾),年屆三十八歲才考上公職的平凡公務員。他的質樸與抱負讓觀眾對他產生自然的親近感,然而隨著劇情推進,他逐步陷入官商勾結與制度黑暗的拉扯之中。郭耀仁的演繹將陳嘉偉刻劃得既非單純的理想英雄,也不是軟弱的逃避者,而是一個真實在家庭、良知與生存間掙扎的人。每一次欲言又止的遲疑,身體總在無助與恐慌間游移,彷彿在舞臺上鑿出一道更深的鴻溝,象徵吹哨者注定的孤獨與毀滅。

此劇採雙線故事軸,與陳嘉偉形成對照的是記者林佩璇(那祈飾)。她的追查讓觀眾看見外部社會仍然有人渴望真相,但在新聞倫理與現實壓力間,她同樣舉步維艱。那祈將角色詮釋得敏銳又脆弱:當線索被阻擋、真相被消音時,她的肢體樣態浮現的不只是憤怒,還有作為新聞人的孤獨與懷疑。她與陳嘉偉之間的交錯,勾勒出制度內外兩種不同卻同樣艱辛的抗爭姿態。

這樣的壓抑並不僅靠核心角色鋪展,而是在一群市井小民的寫照下被推向高峰。張仰瑄飾演的蕭媽媽,作為土地污染的直接受害家庭,她的悲憤與無力,讓觀眾看見制度創傷如何滲透至庶民日常,具象化為一個痛失父親的哀痛。朱安麗飾演的淑貞姊,則是體制中「懂得如何生存」的資深公務員,她既熟稔潛規則的荒謬,又明白抵抗的代價,最終選擇妥協。這份退縮,正是現實職場中多數人自我保護的縮影。至於是元介所飾演的前輩小廖,則像是一道陰影,提醒觀眾那些曾經堅守理想卻被權力結構一點一滴擊潰的身影。這三者的存在,使得制度批判不再只是抽象的話語,而是落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裂縫中。

舞臺設計也延續這種張力。運用水平動線的佈景置換與柔和色調構成的主視覺,表面上營造出穩定的氛圍,卻隱藏著壓抑與窒息感,象徵體制對世人的「中庸」要求:低調、和諧、粉飾太平。而當檳榔攤、廟宇、釣魚場等日常場景依序展現,熟悉的庶民景象立刻被轉化為官僚生態的諷刺鏡像。尤其當廟公(鄭志偉飾)月琴響起念唱著勸世歌時,戲謔旋律背後透出的荒涼,彷彿是在以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效果【1】提醒觀眾:眼前的故事不是遙遠的寓言,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笑聲與歌曲並非純然娛樂,而是強迫觀眾意識到自己正置身其中,無法逃避。

在劇情結構上,劇作透過大量細節勾勒出臺灣社會的權力運作:送茶葉罐的賄賂、官官相護的潛規則、保險員推諉責任的冷漠⋯⋯這些不只是事件的再現,而是如傅柯所言的「權力機制」【2】的具體實踐。權力在此不是來自某一位惡人,而是分散於制度、職場、媒體與日常人際關係之中,成為一張將角色與觀眾一同困住的網。諷刺的是,當笑聲最為響亮時,正是觀眾認出自身經驗的瞬間;這種「笑到無法否認」的張力,使劇場成為一種鏡像,映照出臺灣社會集體的荒謬。

然而,劇情也因議題鋪陳繁多而顯得情感火力稍微削弱。環境污染、媒體操弄、保險失責等線索雖真實貼近社會,但若能更聚焦於陳嘉偉「從猶豫到犧牲」的弧線,並讓林佩璇的掙扎更具現實重量,或許能更深刻地揭示制度如何吞沒人性的完整過程。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傅柯式的權力網絡則提醒我們,這些被逼到絕境的個體,正是公共利益被犧牲的縮影。作為評論人,我在劇場中被迫問自己:當舞臺已經勇敢替他們發聲,我們是否願意將劇場外的笑聲,轉化為真實的改革與抵抗?如劇中一句:「在職場上把事情『做對』,比做『對的』事情重要」點出臺灣社會職場的潛規則,只是這樣的問題依舊沉重地擺在眼前——換作是你,會繼續陪笑,還是選擇面對?


注解

1、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的「疏離效果」(Distancing effect)是一種戲劇技巧,旨在讓觀眾與劇場中的戲劇表演保持一種心理上的距離,而非過度投入情感,從而促使觀眾能夠批判性地思考劇中情節與自身社會的關係,並最終引導觀眾採取行動改造社會。

2、傅科(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權力運作理論強調權力並非來自特定個體或機構,而是無所不在、一種能量流,通過教育、醫療、監獄等社會機構,以「知識」作為工具,從而實現對個體的規訓與自我馴化,使人們在無意識中順從於特定的社會規範與行為模式。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25/09/19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