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台江生命史詩及澎湃樸實的社區劇場美學《洄流・歸潮 》
11月
03
2025
洄流・歸潮(李秀珣提供╱攝影蔡坤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1次瀏覽

文 王婉容(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教授)

由資深的社區劇場編導李秀珣培訓帶領的土城子鄉音劇團及台江在地的「登陸」和「城西」這兩個社區的居民共同排練,創作演出的《洄流 ・歸潮 》(The Tide of Return)在2025年10月18號下午2:30到4:30於台江文化中心的台江劇場演出一場,在場座無虛席,仍有許多觀眾登記入場但苦無座次。這場演出是經過李秀珣與土城子鄉音劇團前後累積七年的田野調查和戲劇工作坊,以及演員的訓練和分享生命故事的創作所累積和孕育而成的。

編導李秀珣在戲後談及有些訪談來自城西社區,後面四年著重在登陸社區和崑山科大的參與,原因是在城西社區訪談的長輩多因為失智或過老而無法登台了,但兩個社區是隔壁村,彼此都很熟絡,開墾土地的經驗也是相同的。此次在台江文化中心的台江劇場,這個由社區公民倡議構築的在地劇場中演出,這個屬於台江土地和大海孕育生成的生命史詩,傳達出來的台南台江地區(安南區) 在地社區劇場強韌且質樸潑灑的美學,帶來全場觀眾的震撼和感動。也讓我們一起見證了,由在地的居民(主要是七十歲以上的在地女性長者)和資深的社區劇場工作者所共創的社區劇場所凝聚鍛鑄出來的土地和海洋的力量,和庶民勞動及日常生活的美學,誠然是台灣的社區劇場值得大眾持續關注發展的獨特劇場形式。

這齣戲的內容分為六大篇章,透過培訓口述歷史文獻收集,還有劇本編撰和肢體訓練的系列工作坊,由素人演員們親自的參與,並且將他們的生命經驗由導演李秀珣編輯彙整與轉化為舞台上動人的故事,凝聚出了台江大地這片天然環境貧瘠,人文及情感卻豐富深刻的生活和土地的記憶。

本劇的六大篇章,首段為「浪上之人」,描述十幾位超過七十歲以上的在地長者(清一色都是女性),每個人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生活和打拼的痕跡,和她們揮之不去的個人或集體的情感回憶。例如肩挑扁擔滿頭白髮的阿嬤,用雙手和雙腳拼出一條路,還有在上學的路上腳踏車被放風的社區媽媽,以及背上背著幼小的弟妹但心中一直想要去上學的年長女性,以及初次到台江教書的老師,面對不願意上學和追著他打的媽媽不知如何是好的苦惱,展現了這些在浪上之人,在台江這片土地上生存的艱難和堅韌。

此次演出透過一起青銀共創的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的學生們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在路邊閒聊訪談阿嬤,在舞台上呈現也十分具有生活的真實感。編導李秀珣也特別提及所有的舞台設計與製作,也是崑山科技大學的師生所完成的,阿嬤閒聊中也帶出了夙有「青暝蛇」(台語盲眼蛇之意)之稱的曾文溪於1823年改道氾濫,台江居民當年為躲避水災逃難,一起扛著居住搭建的竹屋,躲避水患的社區和社群團結面對水災的重要地方共同記憶。

接著在「借海為田」這段所訴說的是在地土地拓墾的共同歷史,因為曾文溪的大水之後,浮現了許多新的土地,在地的人們紛紛圈地開墾,引發了彼此的爭吵以及居民訴諸大家同是艱苦人應共同相互體諒,公平解決紛爭的智慧。也看見先民們在開墾這塊神明恩賜的土地的艱辛和不易,引發大家一起唱人生海海和愛拚才會贏的歌曲片段,表達心聲,最後歌聲轉為雙手合十的祈禱。因為土地的貧瘠,家中小孩的眾多,阿公除了種地和養殖魚塭之外,還需要出海捕魚,在「海浪睜開眼」(在地生動的台語俗諺,比喻海浪洶湧翻騰之時)的大浪之中,再也沒能回家來,道盡了在地漁民與大海搏鬥和靠天吃飯的虔誠信仰和辛酸無奈。在動作的安排上,從生活中提煉的儀式化動作也是社區劇場引發共鳴之處,例如演員在種居民手中圈地的小樹苗的情景,配合著居民們輕輕在小樹苗周遭踩地埋土的動作,就構築了一個生動的在海埔新生地圈地耕種的鮮明畫面,而動人的扛茨走溪流的記憶再現和神轎出巡的儀式,居民們整齊劃一團結一致充滿力感的扛厝和抬神轎的動作,展現了生活儀式中簡單撼人的力量。而帶出這些儀式性動作的背後,有著震撼的鼓聲以及澎湃的海浪聲與鏗鏘有力如大地脈動的音樂,再加上大家耳熟能詳仍然觸動心弦深處的台灣民謠補破網和黃昏的故鄉,在阿嬤將一張圓形的大漁網,張開成圓,開展在自己的面前,彷彿一個大圓裙,阿嬤就坐在小板凳上一針一線的縫,再以她滄桑充滿海味的聲音,唱出熟悉的補破網,大家的淚水也隨歌聲潸潸而下,共感這海味人生的五味雜陳,覺得是如此的暢快淋漓。

在「島岸遷徙」這段戲中,則看見了離鄉出去上大學的孩子們,很不好意思提及自己來自台江這麼偏僻的故鄉。孩子們紛紛轉學到都市裡去就讀,以及在水患的時候,安南區常常都是飽受水災之苦,導遊在導覽在地風土三寶(虱目魚白蝦和紅蔥頭)以及欣賞新建的美麗社會住宅大樓的時候,在眾人高唱黃昏的故鄉,共賞美麗的夕陽之時,大家卻紛紛因為垃圾的臭味而避走。在懷念和欣賞美麗的故鄉風景之中,暗藏著居民們對於家鄉受到邊緣化成為垃圾的掩埋場,以及周遭科學園區和工業區經濟和環境開發與興建大批社會住宅林立後,卻罔顧為居民整治水患的承諾,每次颱風過後仍飽受水患的痛苦諷刺和批判。另外,這個戲的舞台美學,也十分簡約地表達出在地水景環繞的美感,例如在舞台的前緣和右側的二樓樓座處,都設計了黑面琵鷺和水鳥的雕塑裝置,勾起魚塭處處水鳥飛翔起舞的在地常見視覺記憶。舞台上也有藍色白色的燈光上有一些島和候鳥的裝置,如同浮島一般的慢慢由舞台手推動出來,彷彿在海上載浮載沉的沙洲,和不斷浮動的土地,十分具有美感和韻律感。也例如劇中代表海浪的白紗和水藍紗布的舞蹈,或是劇中的年輕女子扮演海浪或是面對未來徬徨困惑的年輕心境的舞蹈,都分別以簡潔有力的身體動作,展現出海洋強悍的力量,和以舞蹈傳達心中情感的幽微。

這齣戲最動人的力量,就是這些在地的年長女性們真實生命故事的分享,例如參與演出的這一代年長女性和她們的上一代,女性常因為生活的困難,家中小孩眾多,須留在家中協助母親照顧幼小的弟妹,而無法受到教育。因此母親向神明借錢,希望讓女兒可以實現讀書的夢想,這些女性們因為都沒有足夠的還款證明,所以互相作保相挺度過難關,完成彼此的夢想。最後在「相放伴望海天」這段戲之中,演員們紛紛從外地回來家鄉,講述自己心中對故鄉難以割捨的牽繫,以及她們為何返鄉的心情。同時在故事中不斷穿插的年輕人訪談之中,也串起了由阿嬤訴說和年輕人傾聽的敘事邏輯,作為潮起潮落人去人回不斷遷徙流動的背後,台江大地這份強韌又溫柔的女性訴說與生活交織鎔鑄的力量傳承。

在演後的座談中,演員們也歸功於身兼編導的李秀珣精練的文本串聯和編輯,將這些居民真實的生命故事,以很自然流暢的方式串組在一起。她巧妙地運用在地的社區劇場的美學,包括她們動人的生活化走路,耕種,打漁和炒菜及管教孩子等身體動作,還有她們原始且飽含生命力的渾厚歌聲和說話的氣口,以及社區居民們生猛奔放,質樸又具有海味的台語韻味,交織和共組成台江這篇土地和大海共同孕育的生命史詩和美學。他們強韌又彼此團結共心的力量,他們質樸的歌聲和自然說故事的腔調,深深地吸引了台下的每一個人,在不知不覺的時刻,默默留下了感動的淚水。大家在共同的歷史中,在變遷的河道和浮動新生的土地上拓墾,與大海共同搏鬥以及不斷在生活中力爭上游奮鬥的共同歷史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彼此認同的力量。在結尾的「百人扛茨走溪流」的紀錄片播放中,有將台上的戲劇故事和真實的社區事件結合在一起的加深加強的效果,讓戲劇和真實合而為一,充滿了證言劇場和社區敘事融合自傳式表演的張力。

社區劇場的美學在於來自在地生活特有的節奏味道和居民生命的真實故事,以及運用他們生猛的語言展現出來的力量,還有自然流露出來的人情味,這不只是懷舊,這是再現和恢復在地人民真實的歷史和生命共同的情感與記憶,並且將之傳承給年輕一代和關心社區歷史的觀眾的文化行動。

社區劇場從不因為其簡單樸實,而半點失去過它動人的魅力,但社區劇場卻常常被主流的知識分子或是中產階級的美學所忽視或看輕,也鮮少為劇評者關注和書寫。其實這未嘗不是一種知識的霸權和傲慢,如果我們連自己土地上的歷史和自己的長輩的故事都看清和忽視,我們又如何能看清和重視自己的未來呢?懷舊其實充滿了改造現在和重塑未來的力量。

現代社區劇場在台灣發展已超過四十年,期間歷經了很多不同的階段,也仍然遭遇很多不同的困境。但是,屬於台灣的社區劇場的美學是清晰存在的,只是如何能創造出每一個社區耕耘社區劇場的專業工作者和願意投入的社區居民,一起以比較長期的工作,去探索和和展現這些屬於每一個不同社區的美學和生命力的機制和機會。社區劇場既然是一種劇場,它就不只具有社會性和參與性,也應該具有美學性,只是社區劇場的美學,不是一般商業劇場或是小劇場的美學,而是屬於民間大眾和生活的美學,如果能掌握和表達出這樣的美學和生命力的社區劇場,是不會寂寞的,也是這個時代和未來世代都會想要也需要繼續傳承和分享的。

如同這個戲中的大學生參與所受到的感動和認同,從這個戲的演出時觀眾的投入。以及演後座談台上台下深刻的感動分交流,我們可以見證到這個事實,但同時也體會到這樣的社區劇場的推廣的困難。如何找到經費穩定支持的來源,可以支持這樣的社區劇場的創作演出,也可以支持舊戲巡迴和重演,像這樣意義非凡的戲真的應該有更多人能有機會看見,擴大它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

另外,社區長者於工作中的體力和身體狀況隨時有變化的問題,和社區劇場的工作者的工時和工資的過勞及不成比例,在這個演出中,我們看見在地的安南區公所的基層公務人員全力投入與支持,以及社區的組織和產業也一起共襄盛舉,還有前台後台的設計和工作人員,有許多是以專門培育應用戲劇創作演出的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大學部和碩士班的畢業生在其中協助完成專業的劇場後台和燈光設計與技術工作,以在校所學服務鄉梓,開創出和社區共創的舞台美學。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也希望中央和地方的文化單位能夠有專責補助社區劇場的藝文補助專案及經費,挹注以上這些不斷在為地方的社區劇場殫精竭慮的人們,也才能夠讓台灣的社區劇場有更多年輕的新血,可以穩定的加入,也可以穩定的留下,在這條路上成長,繼續在各個地區做出不同的擁有獨特美學和歷史記憶及文化魅力的社區劇場。

《洄流・歸潮》

演出|臺南市安南區公所、土城子鄉音劇團
時間|2025/10/18 14:30
地點|台江文化中心台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