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幕大戲到心豐傳藝《竹夢歸人—「偶」回來了》
5月
01
2023
竹夢歸人—「偶」回來了(歸仁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韓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4次瀏覽

文 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臺南市歸仁文化整修兩年,於2022年5月14日迎來「於歸之囍」,重啟開幕,並推出一齣織就臺南新豐區【1】文史的開幕大戲──《竹夢歸人》 (下稱「開幕版」)。爾後,學校教師詢問是否重演,以饗學子,故於「2023心豐藝術節」重製為《竹夢歸人—「偶」回來了》(下稱「心豐版」),並期盼成為心豐藝術節定目劇,每年邀請國小高年級生進劇場觀戲,扎根鄉土教育。【2】

《竹夢歸人》共分八幕,長約六十分鐘,以一家四口(老父、兒、媳、孫)前去觀看藝文表演,帶出新豐區的文史記憶、慶典技藝(前四幕:時光流轉、歡天喜慶、神威除厄、偶戲風雲)及歸鄉情意(後四幕:風雲變色、希望萌芽、竹夢踏實、重生再出發)。

開幕版中,由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現場演奏,並邀集飛揚民族舞團、藝姿舞集、八方傳統藝陣創新藝團及王藝明掌中劇團接連登場,展演宮廟慶典、民俗藝陣及掌中偶戲。因表演者眾,易於騰挪支援,故見舞團演員在某些場景中化身俗民百姓,點綴其間。但歸仁文化中心演藝廳舞臺偏小,且無設計樂池,為讓樂團(共約四十員)現場演奏,故開幕版將舞臺設計成一口字型,四方架高,樂團置身中央,演員游移邊框。儘管活用空間,但仍狹小,當真是考驗場面調度,避免聯演時各團掣肘。【3】 此外,開幕版用偶戲沒落隱喻傳藝斷層及人口外流,而孫輩手持戲偶歸回及祖孫竹林對談,隱喻傳承不墜、返鄉歸來,增添文學性。

轉觀心豐版《竹夢歸人—「偶」回來了》,分幕相同,但劇情已異。開幕版設定老父以竹編營生,兒媳北漂乃因薪資優渥;心豐版將父子職業易為偶戲藝師,因民戲大減,老父編竹維生,兒媳離鄉。如此異動,牽連兒媳返鄉動機:開幕版在老父想起十年前兒媳離鄉的悲楚中,全家人僅以一句「阮攏轉來呀」給予安慰;心豐版則在兒與偶對話中,檢視內心,決定返鄉,傳承偶戲。兩版主題皆有文史記憶、慶典技藝及歸鄉情意,但心豐版更微調到「傳承偶戲」,返鄉動機也較開幕版來得明確,從而讓該劇倒敘至「十年前」一處,更為流暢,雖略減文學性,卻貼近俗民所思。


竹夢歸人—「偶」回來了(歸仁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韓吉)


竹夢歸人—「偶」回來了(歸仁文化中心提供/攝影韓吉)

兩版最大的差異,在於表演形式。相較於開幕版龐大陣容,心豐版移除口字型舞臺,精簡人力,僅有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及四名演員(老父、兒、媳、偶戲藝師),原先團體輪番登演的慶典藝陣改為播放紀實影像。紀實影像雖可勾發民眾的家鄉認同並期許萬代傳香,然劇場演出少了這些「擬真」或「轉譯」的演藝團體,難免會減弱精彩/驚奇感,可能也讓曾看過開幕版的觀眾,略失期待。

然而,心豐版表演形式自帶亮點。開幕版中,兒媳二人與觀眾同為鄉民,一起觀戲;至心豐版,鄉民身分又加「說書人」,可和觀眾產生更多互動,炒熱氣氛。又,「偶戲風雲」一幕,開幕版讓四名後場樂師緊鑼密鼓,嗩吶喧天,重現民戲;心豐版則由蘇俊穎口白主演搭配樂團演奏〈布袋戲韻〉,音聲交疊,別有風味。「風雲變色」尾端,心豐版在樂團奏畢,老父望著逐一離席的演奏家們,呼喚「恁欲去佗位?留落來啦?甘好?」相較於開幕版僅用薄紗隔開舞臺上的樂團,更營造出無力感。

心豐版榮獲「112年度傳藝 Go Young培育計畫」補助,故特邀新豐區約1100名國小生入場觀劇,共賞傳藝。原本,納悶全程臺語、又無字幕,且有不少偶戲,小學生是否能耐得住?幸而,飾演兒媳的蘇俊穎、劉珈蓉,以幽默的叮嚀與互動,緩減這份擔憂。再觀察演出過程,小學生或許略感不解,但仍全神觀注。此次心豐版演出,結合國樂、偶戲、方言,並邀請國小生觀劇,傳達「紮根傳藝,從小培力」,可惜限於時間,若有戲後Q&A,則能觀察國小生有何感想?能否用方言提問?

《竹夢歸人》,從開幕大戲到心豐傳藝,因劇情與表演形式易動,反有種「開幕逗熱鬧」變成「傳藝多寂寥」之感,但或許正因傳藝在當代確實多寂寥,故寄望觀眾能夠齊來逗熱鬧。倘若《竹夢歸人》真成心豐藝術節年度定目劇,製作團隊如何吸引觀眾?劇情與表演形式有何異同?推廣傳藝、方言成效如何?皆值得期待與追蹤。

註釋
1、見〈歸仁文化中心《竹夢歸人》將呈現藝術美學和地方認同感動力〉,https://nvns.net/news_view.php?new_sn=34569。

2、可參看「2022歸仁文化中心重新啟用《竹夢歸人》開幕鉅獻【精華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mZ-LZkdfc。

3、新豐為古地名,清領時期即有,範圍原是永康、仁德、歸仁、關廟、龍崎及部分安南區等地,今則多指仁德、歸仁、關廟、龍崎。

《竹夢歸人—「偶」回來了》

演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
時間|2023/04/14 14:30
地點|歸仁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