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誰保持聯繫?《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
1月
18
2023
保持聯繫(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9次瀏覽

文 許仁豪(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場新馬戲的演出,在裏頭我們依舊可以看見傳統馬戲的觀演關係:表演者挑戰身體極限與物理邏輯,以精湛技藝(virtuosity)吸引觀眾眼球,讓觀眾讚嘆不已。但傳統馬戲得以成立的神乎其技,比如高空轉圈、人體疊加、平衡感懸吊、拋擲與輪轉,雖然在這個表演的不同橋段都陸續出現,卻已經脫離炫技的層次,成為服務編導理念的肢體律動與畫面構成元素。 

編導王弈樺在節目介紹現身說法,表演的靈感來自於親身生活經驗體悟。編導來自高雄岡山,北漂生活多年,長年與南部家人聯繫,從很貴的市內電話到免費的線上通話,科技的形式似乎讓與親人的聯繫更加方便,但卻也改變著親密關係的經營、人與人溝通的身心靈狀態,還有我們對真實與虛擬的認識。1而這樣的改變對於生活在新科技時代的我們意味著甚麼?更加滿足了我們原生的親密關係需求?還是將人與人的關係虛擬化,無窮無盡散佈到各種數位社群空間,從最早的ICQ到現在的IG抖音,我們的身分與他者的關係,早已無窮幻化成各種ID、頁面、留言、與表情符號,看似多元解放無邊無際,但卻又虛無空洞無處可去,人際關係數位化後是否變成了無止盡的數位耗能?《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以馬戲表演裡人身與環境的非常關係,透過表演者間肢體的碰撞與欲迎還拒;表演者與環境物件的拉扯、吸引與排斥;最後是表演者與時間有形無形的關係,嘗試回答以上問題。 

還記得smart phone出現之前的時代,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廣告詞是這麼說的:「科技來自於人性。」如今看來,這大概是元宇宙時代來臨之前,人文主義餘暉的最後一瞥。在早已被數位技術穿透的今日,我們大概不會再天真地認為人是萬事萬物的尺度,人發明科技,而科技最終必須服務於人性。世界早已經走到了一個相反的時代,人發明了科技,但最後卻被科技所異化,科技反過來改變了人性。 

《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的展演結構從時間的向度來說,大致上演示了這樣的歷程。一開始表演者身穿我們熟悉的馬戲服裝,五顏六色的小丑拼布,搭配上誇張默劇化的肢體,魚貫接續出場,圍繞著舞台中央檯面上一座老式撥盤電話表演。電話鈴響,有人搶步接起,馬上有人箭步掛掉,然後彼此爭奪話機,是誰在電話那頭?又為何要切斷來電不讓通話?表演者的肢體與表情充滿了令人玩味的潛台詞,這一段的演出更像早期默劇電影,雖然在衣著與肢體風格上有高度的統一性,但每個人的表情與動作都乘載著一個具體腳色的動機與慾念,電話爭奪的場面調度隱藏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前因後果。這是電話溝通時代的人際關係,雖然看不見臉面,但每一次的撥號與接聽都小心謹慎,什麼時間可以打電話?對方是否會接起電話?都是每一次拿起話筒前反覆斟酌的問題。打電話與接電話都是帶有神聖感的儀式動作,每一次的接通與回應,都牽動著我們的情緒與心思,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反覆練習後的金言玉句,因此竊聽與切斷聯繫才成了帶有暴力的悲劇動作。 

到了後續的數位溝通時代。表演者紛紛換上像是太空人一樣的銀色外衣,他們從像是衛星外環的拱型裝置爬出來,在一個升起的方框裡,以極佳的肢體平衡,四個人在方框裡上上下下,游移擺動,搭配各種數位軟體的聲響,我們看明白了這是一個數位時代的人際關係網絡,一個視窗寄居著所有人的存在,隨著這些數位聲響,我們的關係持續改變,但千變萬變,都逃不出這個已經被規範好的方框,先前的人性掙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規範好的種種幾何圖形變化,存在虛擬化,看似高科技可以直達宇宙虛空,但卻也只能存在於這視窗方框之中。虛與實的錯位,到底對人生是好是壞?當一個依舊身穿花花衣的表演者推出一個實體生日蛋糕,彷彿是前朝遺老闖入這個新的數位時代。他繞著這些方框裡的數位人生為他們慶生,但離不開方框的他們只能努力伸手,用手指盜取一點真實的蛋糕來吃吃。我們是否都曾在社群媒體收到過無數的蛋糕貼圖呢?只要一秒鐘一個彈指,蛋糕就送達對方。吃到了,滿足嗎?快樂嗎?還是覺得空虛? 


保持聯繫(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演出最後結束在拱型裝置的反轉,衛星外環翻過來以後變成了弧形蹺蹺板。表演者又陸續換回一開始的花花衣,以精湛的身體功夫,在兩側上上下下,人體與蹺蹺板結構巧妙搭配,兩造與兩端之間維持著一種精細但持續擺盪的微妙平衡。這似乎是編導最後給出的答案,關於科技與人性,數位時代與親密關係,即使在隨處聯繫,數位化身無處不在的今日,物質肉體的存在依舊重要,人要回到人性本真與自我主體,只有在肉身與環境不斷的拉扯平衡之下,以人的意志力讓宰制我們生存的結構持續擺盪,生活的真實定義才有可能回到人的自身。 

《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作為一齣新馬戲表演,結合了傳統馬戲的精湛技藝與現代舞的抽象概念探索,在身體技藝與哲學主題之間演示了一次精彩的結合。但新馬戲究竟要離傳統馬戲多遠?又要靠現代舞多近?才能繼續稱之為新馬戲?這大概是跨域表演時代值得持續觀察探問的研究議題之一。 

註釋

  1. 請見編導在線上節目介紹的說明: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595697181839593474

《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

演出|創造焦點
時間|2023/1/8 14:30
地點|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