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誰保持聯繫?《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
一月
18
2023
保持聯繫(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9次瀏覽

文 許仁豪(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場新馬戲的演出,在裏頭我們依舊可以看見傳統馬戲的觀演關係:表演者挑戰身體極限與物理邏輯,以精湛技藝(virtuosity)吸引觀眾眼球,讓觀眾讚嘆不已。但傳統馬戲得以成立的神乎其技,比如高空轉圈、人體疊加、平衡感懸吊、拋擲與輪轉,雖然在這個表演的不同橋段都陸續出現,卻已經脫離炫技的層次,成為服務編導理念的肢體律動與畫面構成元素。 

編導王弈樺在節目介紹現身說法,表演的靈感來自於親身生活經驗體悟。編導來自高雄岡山,北漂生活多年,長年與南部家人聯繫,從很貴的市內電話到免費的線上通話,科技的形式似乎讓與親人的聯繫更加方便,但卻也改變著親密關係的經營、人與人溝通的身心靈狀態,還有我們對真實與虛擬的認識。1而這樣的改變對於生活在新科技時代的我們意味著甚麼?更加滿足了我們原生的親密關係需求?還是將人與人的關係虛擬化,無窮無盡散佈到各種數位社群空間,從最早的ICQ到現在的IG抖音,我們的身分與他者的關係,早已無窮幻化成各種ID、頁面、留言、與表情符號,看似多元解放無邊無際,但卻又虛無空洞無處可去,人際關係數位化後是否變成了無止盡的數位耗能?《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以馬戲表演裡人身與環境的非常關係,透過表演者間肢體的碰撞與欲迎還拒;表演者與環境物件的拉扯、吸引與排斥;最後是表演者與時間有形無形的關係,嘗試回答以上問題。 

還記得smart phone出現之前的時代,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廣告詞是這麼說的:「科技來自於人性。」如今看來,這大概是元宇宙時代來臨之前,人文主義餘暉的最後一瞥。在早已被數位技術穿透的今日,我們大概不會再天真地認為人是萬事萬物的尺度,人發明科技,而科技最終必須服務於人性。世界早已經走到了一個相反的時代,人發明了科技,但最後卻被科技所異化,科技反過來改變了人性。 

《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的展演結構從時間的向度來說,大致上演示了這樣的歷程。一開始表演者身穿我們熟悉的馬戲服裝,五顏六色的小丑拼布,搭配上誇張默劇化的肢體,魚貫接續出場,圍繞著舞台中央檯面上一座老式撥盤電話表演。電話鈴響,有人搶步接起,馬上有人箭步掛掉,然後彼此爭奪話機,是誰在電話那頭?又為何要切斷來電不讓通話?表演者的肢體與表情充滿了令人玩味的潛台詞,這一段的演出更像早期默劇電影,雖然在衣著與肢體風格上有高度的統一性,但每個人的表情與動作都乘載著一個具體腳色的動機與慾念,電話爭奪的場面調度隱藏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前因後果。這是電話溝通時代的人際關係,雖然看不見臉面,但每一次的撥號與接聽都小心謹慎,什麼時間可以打電話?對方是否會接起電話?都是每一次拿起話筒前反覆斟酌的問題。打電話與接電話都是帶有神聖感的儀式動作,每一次的接通與回應,都牽動著我們的情緒與心思,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反覆練習後的金言玉句,因此竊聽與切斷聯繫才成了帶有暴力的悲劇動作。 

到了後續的數位溝通時代。表演者紛紛換上像是太空人一樣的銀色外衣,他們從像是衛星外環的拱型裝置爬出來,在一個升起的方框裡,以極佳的肢體平衡,四個人在方框裡上上下下,游移擺動,搭配各種數位軟體的聲響,我們看明白了這是一個數位時代的人際關係網絡,一個視窗寄居著所有人的存在,隨著這些數位聲響,我們的關係持續改變,但千變萬變,都逃不出這個已經被規範好的方框,先前的人性掙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被規範好的種種幾何圖形變化,存在虛擬化,看似高科技可以直達宇宙虛空,但卻也只能存在於這視窗方框之中。虛與實的錯位,到底對人生是好是壞?當一個依舊身穿花花衣的表演者推出一個實體生日蛋糕,彷彿是前朝遺老闖入這個新的數位時代。他繞著這些方框裡的數位人生為他們慶生,但離不開方框的他們只能努力伸手,用手指盜取一點真實的蛋糕來吃吃。我們是否都曾在社群媒體收到過無數的蛋糕貼圖呢?只要一秒鐘一個彈指,蛋糕就送達對方。吃到了,滿足嗎?快樂嗎?還是覺得空虛? 


保持聯繫(創造焦點提供/攝影黃星耀)

演出最後結束在拱型裝置的反轉,衛星外環翻過來以後變成了弧形蹺蹺板。表演者又陸續換回一開始的花花衣,以精湛的身體功夫,在兩側上上下下,人體與蹺蹺板結構巧妙搭配,兩造與兩端之間維持著一種精細但持續擺盪的微妙平衡。這似乎是編導最後給出的答案,關於科技與人性,數位時代與親密關係,即使在隨處聯繫,數位化身無處不在的今日,物質肉體的存在依舊重要,人要回到人性本真與自我主體,只有在肉身與環境不斷的拉扯平衡之下,以人的意志力讓宰制我們生存的結構持續擺盪,生活的真實定義才有可能回到人的自身。 

《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作為一齣新馬戲表演,結合了傳統馬戲的精湛技藝與現代舞的抽象概念探索,在身體技藝與哲學主題之間演示了一次精彩的結合。但新馬戲究竟要離傳統馬戲多遠?又要靠現代舞多近?才能繼續稱之為新馬戲?這大概是跨域表演時代值得持續觀察探問的研究議題之一。 

註釋

  1. 請見編導在線上節目介紹的說明: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595697181839593474

《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

演出|創造焦點
時間|2023/1/8 14:30
地點|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團不僅是在教室裡開展對話機制與旁觀式的想像,更與柯金源(生態紀錄片導演)合作,將教學場域拉到灘地,試圖讓學生從傾聽敘事、田野踏查與實作演練中獲得深刻的沉浸(浸潤)體驗、感知經驗及身體記憶。
三月
21
2023
恰如莊子清醒夢般的「不知此身還彼身」,我們能夠與現實聯繫的最後一釐米,到頭來也只剩下演員不知身在何處的安全須知與簡短回應,作為參與者的我們,甚至不會知道演員是否真有如影像中所看見地那般跳躍與歌唱,筆者便在這樣的荒謬時空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驗——虛與實的難以捉摸、相信與懷疑。
三月
13
2023
不同於傳統馬戲著重於高難度技巧,《保持聯繫 Keep in touch!》更強調文本與故事,演出不追求炫技,而是表達豐富的情感。最後不可否認的,作品藉著物件的選取、延異與轉化結合當代馬戲而呈現,在科技與人性間探索,再次證明當代馬戲藝術多元、多變及較彈性的創作面向。
二月
12
2023
人、網、偶三者之間的互動,象徵著試圖重整「人」的存在意義,但終究無法脫離社會制度,所有的人依然存在於網中。透過演出揭示的,是⋯⋯
二月
07
2023
華語之馬戲原文為「Circus」,來自拉丁文之圓,有循環義。因而,馬戲之雜技與身體,常程反覆之態。此外,原先馬戲是殖民主義文化中,牠/他/她者為權貴的表演,使被凝視者更具陰柔性⋯⋯
二月
07
2023
一個新作品在誕生、成長的過程中,確實會不斷地修正自身的架構乃至於影響整個作品的規模和長度。但在演出前大幅地延長演出時間,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作品在某個面向(文本或表現方式)大轉彎,但更多時候是緣於另一個不太好的原因⋯⋯
一月
19
2023
台新藝術獎二十週年展《這不是舞蹈影像》,由攝影師陳以軒與編舞家蘇威嘉聯手,企圖跨越攝影與舞蹈兩種藝術形式。在40分鐘的展演裡,散聚在舞台四周的觀眾只能做出選擇:面向舞台觀看台上的「雙人舞」;或向後轉,觀看牆上「即時傳輸的錄像」。僅管觀眾可以隨時轉向、換位置,但在時空物理條件限制下,你不可能「完整觀賞整個作品」⋯⋯
一月
18
2023
若有縮時攝影,觀眾自成一格演出,像樹洞裡的魚群,隨水流聚合——發散——聚合,當我們一起呼吸、為身體的越界屏息,因奇觀也好、為耽美也罷,如此難得,經歷一場因馬戲而生的集體著魔。
十二月
30
2022
創傷主體與革命烈士,彷彿從歷史的長城的兩端出發,走向彼此,然後在長城的中點相遇。
十一月
12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