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然後呢?──Minyen Hsieh Quartet Plays
8月
07
2019
Minyen Hsieh Quartet Plays: Viva! Lovano!(黎時潮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2次瀏覽
黎時潮(專案評論人)

Minyen Hsieh Quartet Plays: Viva! Lovano!

演出:薩克斯風/謝明諺、鋼琴/葉政廷、低音提琴/王群婷、爵士鼓/馬仕函

時間:2019/08/02 19:00

地點:新竹打里摺+大楡二社區會館

Words live ★《爵士群像》Minyen Hsieh Quartet PlaysVivaLovano!》

演出:薩克斯風/謝明諺、鋼琴/葉政廷、低音提琴/王群婷、爵士鼓/馬仕函

時間:2019/08/03 15:00

地點:台中Words Live

欣賞到天分洋溢的年輕音樂家演出,總是讓人欣悅,謝明諺帶隊的主題巡演,總是能使人感到這種快樂。

從比利時學成歸國後,謝明諺很快就成為台灣薩克斯風演奏者中的明星。他寬廣的演奏範圍,使其可以參與各式各樣的舞台,無論是流行、民樂、古典、爵士樂直到最前衛的自由即興,這幾年都留下了讓人記憶深刻的好作品。

今年的巡演讓人更加驚喜的是,其他三位演奏者都是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台灣好手。王群婷剛在倫敦拿到學位,馬仕函一年前從紐約歸來,葉政廷則已經在台灣爵士鋼琴領域建立聲望。如此組合,自然使人滿懷期待。

然而,八月二日在新竹的演出卻是一場災難!打里摺+大楡二社區會館完全依賴直接音,沒有配備任何音響工程器材;而現場環境是挑高兩層、底部正方的剛性空間,沒有任何反射板,因此所有樂音都往上飄,音場非常糟糕;此外,有兩面是玻璃鋁門窗,聲音撞上去只會堅硬地反射回來。最後的結果是,台上的音樂家不但聽不到自己的演奏,更聽不到其他樂器的聲響。演出能順利完成,不得不佩服這四位演奏者確實訓練有素。最後的結果是,這場演出只是中規中矩,爵士樂特有的即興激情被減到最少,因為每首曲子他們幾乎是算著拍子、靠著默契完成的。

八月三日在台中的演出就非常順利。Words Live位於地下室,現場的音響工程完成得很漂亮。大概是昨天演奏不順,憋了一口氣,從第一首曲子開始,鋼琴和薩克斯風就即興能力全開,雖然曲目相同,每首曲子的演出時間都比前一天長得多,也精采得多;加上鼓手終於不用收斂自己的力道,各式各樣帥氣的敲擊方法一一出籠,把現場氣氛帶得非常熱。所以,同一爵士樂團的演出,至少要在不同地點看過兩次以上,才能得到較為正確的判斷與認識。

2019年的巡演題目是「向洛瓦諾致敬」(Viva Lovano),演奏的都是現代爵士樂巨匠喬洛瓦諾(Joe Lovano)的作品,或者他曾有過精彩演繹的曲目。洛瓦諾從1980年代活躍至今,無論演奏技巧或者作曲能力都是後咆勃(post-bop)時代的領軍人物。其作品雖扎根於咆勃理論,但已常常跨越到在固定和弦行進下展開集體即興的現代爵士樂演奏方法。也因此,想挑戰、演奏他作品的樂團,膽量、技巧、天分、默契缺一不可。

八月二日的演出且不論,在八月三日的現場,很欣喜地聽到謝明諺四重奏確實掌握住洛瓦諾作品的現代味。第三曲〈瓊斯皇帝〉(Emperor Jones),表面上是洛瓦諾獻給與他合作過的老前輩鼓手艾文瓊斯(Elvin Jones)的作品,實際上卻是向艾文瓊斯曾經的領隊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致敬之作,全曲使用了柯川發明的柯川變換【1】的作曲技巧。這種多調性音樂,即使是照譜演奏都已非常困難,更何況還要進行即興演奏。謝明諺在此曲表現出的即興能力,放眼世界也不可多得。

第九首〈算血球〉(Blood Count)是作曲家比利史崔洪(Billy Strayhorn)在病床上的最後作品,爵士樂史上凡演奏此曲的,皆不會添加任何即興,只會照譜忠實演奏,以紀念這位偉大作曲家。謝明諺演奏時,對音色的控制完整表達出作曲者對生命的眷戀與遺憾。

兩場演出各有約三十位觀眾,若是沒有贊助、只靠門票收入,從主辦單位到音樂家都在做賠本生意。葉政廷是這四位中在台灣演出經驗最多的,他表示這樣的人數已屬罕見,他參與的演出常常只有不到十人來看,有時甚至拿不到酬勞。在台灣,近年來三十多歲的優秀爵士樂手如雨後春筍,但演出機會卻少之又少,觀眾人數更不用提。即使受歡迎如謝明諺者,也必須接很多其他的演出或錄音工作,才有辦法生存。

演出環境如此險惡,對這些願意苦撐堅持的年輕音樂家,也只能給與祝福並盡量參與他們的音樂活動。

註釋

1、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是爵士樂史上最重要的薩克斯風手,艾文瓊斯(Elvin Jones)是柯川經典四重奏(Classic Quartet)的成員。柯川變換是1959年的柯川作品〈巨人腳步〉(Giant Steps)一曲使用的作曲技巧,把八度內的十二個音依照五度圈的原則排列,繞成一個圓,然後在任一音上畫正三角形,選出三個調,例如C、E、降A這三個調放進同一曲,就構成一組柯川變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
將物質文化的地方人文與民間精神活動列入藝術史,多傾於將它們當作擴充藝術史的材料。而如果以地方性為主體,「地方性的藝術」在階級品味擴張之外,則需要政治美學化與藝術政治化的行動介入,才能打破其固化的形態。在史觀區分上,歷史唯心主義傾於「菁英史觀」,認為「重大理念、人物、事件」才能製造出流動的歷史感,否認民眾在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此藝術史觀的源起分歧,決定了「地方性」與「藝術性」的發展脈絡。在當代文化生產語境裡,「菁英史觀」介入「民間環境」的同時,則又顛覆又模糊這兩個意識形態,在異化中擴張了地方文化的再生產。
8月
07
2024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