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與老房子共舞「東岸表演藝術營:環境舞蹈匯演」
11月
17
2011
環境舞蹈匯演/林祐如:老樹下(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7次瀏覽
劉竹晴

百年十月的倒數第三天,我坐在花蓮日式老屋前方的空地,觀賞環境舞蹈的演出。能在花蓮偷閒已是夢幻之事,在位於花蓮市區的古蹟將軍府看演出則真可說是夢中之夢了。

環境舞蹈對於現代舞發展繁榮的台灣而言並非是什麼新鮮事,但環境舞蹈最有趣的在於突顯舞蹈藝術稍縱即逝的本質,以及演出難以重製的獨特性;儘管演出流程不變,但環境隨時在變化,這些都影響著表演者與觀眾的感知,並為觀眾製造專屬於某個環境的觀舞經驗。

將軍府位在花蓮市區的中正橋下,為多棟日式房屋形成的住宅區,由於經費尚無著落,被視為文化資產的將軍府,大多數房舍皆深鎖等待處置。目前僅開放兩棟房舍,一棟名為南島文化工作室,用來展示花蓮歷史與手工藝品,有志工進駐講解,另一棟則是這次演出的主要建築物,屋子架在土地上,有日式拉門與木造地板,屋前有兩棵交纏的大樹,有個詩意的名字──夫妻樹。觀眾席便設在樹旁的空地上,坐在位置上,往左邊望去便能看到中正橋上移動的行人與車輛,右邊則是躲在黑暗中的一群老房子。

第一支舞作是由花蓮本地人谷慕特‧法拉所編舞演出的《黑白切》,他從房子深處走到靠近觀眾席的外側,身上披著原住民圖樣的黑色長袍,開口吟唱原住民的曲調,彷彿在進行某種儀式或召喚。接著他脫掉長袍,赤裸上身僅著白色長褲,身體各部位與屋子的內部空間進行互動,例如倒立時以上方的木條作為腳的支撐點。除了在屋內跳舞,谷慕特也到觀眾席的左後方、靠近陸橋的平台上舞動,晚風吹動白色半透明的長褲,讓舞者融入兼具歷史與自然的環境之中。最後,舞者在夫妻樹上懸掛一條麻繩,在繩上攀爬與懸掛,整支舞作表現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意象。

有別於與自然緊密互動的《黑白切》,林祐如的《老樹下》則是帶出老屋子的歷史感,不僅僅是作品採用了白光與周璇的老歌,林祐如一出現在屋子時就像是一直住在屋內的女主人。穿著紅色及膝洋裝的她動作顯得有點神經質和逗趣,沒穿高跟鞋的腳踮得老高,快速的屋內來回穿梭,像是在策劃某個聚會而搬動家具,偶爾又像是跌入時光漩渦當中,自顧自地發起呆來。使用大量的手部動作呼應著老歌《醉在你懷中》的歌詞,作品成功的營造出特殊的氛圍。

由樊香君編創、王舒璇演出的《慢漫蔓》表現出老房子詭譎陰森的一面。長髮披肩的王舒璇穿著一襲無袖黑色小洋裝,挺著大肚子、以極其緩慢的步伐從後門進入屋內,然後躺在靠近長廊的地方,痛苦地產出肚中生物──一條紅色紗巾緩緩流出,王試圖理著紅布與之和平共處,忽然她一陣狂笑陷入癲狂,毫無方向性的在屋內亂走,漸漸地往屋子深處遊走,陷入黑暗之中。

若說《慢漫蔓》展現人性中黑暗偏激的一面,那麼蘇品文編創演出的《endlessly》則表現出人無所畏懼地擁抱這個世界。蘇品文穿著棉衣棉褲棉襪站在大樹後方,安靜地開始她的作品。她沿著屋子外側,在拉門上貼上方型紙條並勾勒出山的形狀,以手部做出波浪形曲線,呼應著不停重複的極簡旋律,後來將拉門關上僅留一個通道,蘇進入屋內在拉門後方,有時僅露出腳部,有時只有手、只有背或胸,極為流暢的身體律動猶如大海的浪潮簡單卻不單調。蘇在深吸一口氣後,在觀眾席中間的石子道路上快速地來回跑跳,最後跑到位在觀眾席後方的小路上,使觀眾的視線轉到後方的建築物群。蘇跑到離觀眾席有點距離的位置,拆掉原本紮起的頭髮,一頭長捲髮隨著蘇的向前狂奔而飛揚著,同時由英國女歌手Adele所演唱的《Someone Like You》響起,蘇用盡全力、全然釋放地舞動身體,逐步堆疊而起的濃厚情緒與動作應著愈見高亢的嗓音,打在小路上的燈光映照著原本漆黑一片的區域,沉寂的老房子似乎都隨著這支舞而甦醒過來。

將軍府的空間意義因為四支舞作的不同風格而有所變動,也改變人對歷史建物的既定認知。透過這次環境舞蹈匯演,我看到身體與空間更多的可能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