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2011年由何曉玫、盧健英共同策畫的「鈕扣計畫」已邁入第十年,英文名New Choreographer雖然指向編舞(家),但更大意義是讓台灣觀眾看見、認識很多旅外打拚的優秀舞者⋯⋯過去多年,「鈕扣」召回舞者單打獨鬥上場,2015年開始邀請夥伴同行,今年更大變革是,讓旅外舞者與台灣舞者共同演出。(紀慧玲)
9月
16
2020
此小群體間交換訊息的過程,呼應了集體記憶是以複數形式存在的特性。舞者以及編舞家一一作為個體,跟此作所假設的先驗式的觀眾一樣,都是乘載了台灣集體記憶的載體。而他們透過創作,或許能改變與觀眾共享記憶的框架。(陳盈帆)
6月
26
2019
一個作品的好壞,牽涉到觀眾的自主意識,然而,對觀眾的自主意識如何挑逗、勾引、確認,如何拉近距離,如何劃清界線,是一個創作問題,是一個美學問題,但同時也是觀眾的自我提問。(劉純良)
6月
12
2017
單人表演中表達了一種對舞蹈的觀點:舞蹈從舞者出發,從過去層層訓練逐漸累積到當下的質地,每一次的現場演出皆包含了對過去的沈澱,這支舞既是在觀想已逝的時光,又像是回到起點,靜待下一次開場。 (張懿文)
6月
06
2017
《One dance, one dances, one danced》可以看出陳武康對身體純粹的追尋,《朵朵》看出林祐如身體質地優雅和神經質並存的矛盾,《怪獸》大約可以看出劉彥成對物件和戲劇的擁抱。(王顥燁)
6月
05
2017
舞者林文中與古箏演奏家董昭民搭配,演出前並不認識的兩人在場上互相感受,專注於當下,像是被一股莫名力量牽引,即使背對對方也能同時間切換狀態,呈現相同質感的表演能量。(白斐嵐)
5月
17
2017
Joe
《小提包》再度聚集現代舞者、演員和街舞舞者,結合街頭元素,每位表演者個個有態度,耍帥、炫技、爆發力,肢體極具感染力,其中還設計多個童趣橋段,採用流行歌曲等,都讓觀眾能夠輕鬆地進入作品當中。(Joe)
9月
18
2013
薛西  
舞蹈旅行計畫並不靠攏環境劇場之類的展演學理,意也不在搬演藝術介入空間的展演策略,它要的極其簡單,就是讓舞蹈從室內走向戶外,從台北走向他城。純粹回歸簡單素樸的,為了喜歡舞蹈,希望分享舞蹈是甚麼而跳。(薛西)
8月
07
2013
《黑白切》彷彿在進行某種儀式或召喚,《老樹下》帶出老屋子的歷史感,《慢漫蔓》表現出老房子詭譎陰森的一面,《endlessly》則表現出人無所畏懼地擁抱這個世界。將軍府的空間意義因為四支舞作的不同風格而有所變動,也改變人對歷史建物的既定認知。(劉竹晴)
11月
17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