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才也得愛好口才《愛河戀夢》
6月
01
2012
愛河戀夢(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7次瀏覽

演出:明華園天字團

時間:2012/05/26 19: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文 紀慧玲

歌仔戲最近「時行」新劇、歌舞劇、音樂劇,這類嘗試與其說另闢新徑,不如說水到渠成。遠在七十年前的日治末期,在「皇民化運動」驅策下,歌仔戲班轉型改演新劇,鑄下了戲班重新命名「歌劇團」的遠因,也注入時代裝扮、西洋樂器、流行音樂等「胡撇仔」元素。這些曾活在歌仔戲發展命脈的斷章,如今結合更純熟的現代劇場手法,或輔以寶塜歌舞風、西洋百老匯風,歌舞翩然,音樂通俗易懂,在歌仔戲偶像掛帥的基本保證之下,增添視聽華麗享受,無怪乎造成風潮,各團躍躍欲試。

明華園天字團日前在大東藝術中心推出的《愛河戀夢》,趕上了這股風潮。幕一拉開,五十年代的廣告招牌、車站形制、角色服裝,儼然就是時代新劇;隨之來一段勁舞,想當然爾仿歌舞劇手法而來;再循著全劇音樂浸入,少有歌仔調,多為新曲(幾首piano伴奏的主旋律令人印象深刻),音樂劇的概念如影隨行。新劇、音樂劇、歌舞劇並非不能搭用,但《愛河戀夢》更多是靠向新劇的,劇中兩段勁舞的插入因此顯得極為突兀,新曲鋪排也未見主導,但讓位給劇情與表演尚可通融。最可以討論的是就是劇情與導、演手法,然而卻也在這最關鍵處,未見新意,卻落入慣性自信,走上了日治時期歌仔戲班新劇之路。

《愛河戀夢》的情節破題有點像《第六感生死戀》,已死之人不知自身已成魂魄,穿梭時空四十年尋覓舊愛。戲分兩線,現實時空的靚哥慶章、靚女筱慧(陳麗巧、陳昭婷分飾)為愛時起口角,筱慧在愛河邊遇見俊生(陳昭香飾),隨著俊生吐訴,俊生與藝妓麗玉(孫詩雯飾)的坎坷情路以回憶、倒述手法呈現,最後,慶章發布尋人啟事,找到了麗玉,乍見麗玉已是白髮蒼蒼,俊生才驚覺自己已死,陰陽兩界,有情人只能嗟嘆永別,留下現世男女一片噓唏。

生死兩界是《愛》劇極重要的關鍵,筱慧與俊生初見面時,一個說著愛河,一個說著高雄川,觀眾大概就已猜著俊生是亡魂。隨著俊生描述的過往細節愈多,劇中跨度甚大的時間隔閡愈見明顯,但劇中人毫不起疑,既不管老了四十歲的人為何照樣「漂泊」「緣投」,俊生看著眼前都市變貌,也毫無感覺。這般「理所當然」,錯失了陰陽交會可用的蒙太奇效果,也為了假裝不知道,舞台必須創造兩個真實時空,只見道具搬來移去,演員只在左出右入的路徑上移位、表演,舞台調度之乾澀,令人悵然。

劇情過於單薄是《愛》先天不良之處。俊生與麗玉一定是一見鍾情,俊生父母一定反對,俊生一定義無反顧,俊生母親以死威脅讓俊生河邊私奔爽了約;同一天,俊生立刻就辦起了婚禮,麗玉的媽媽桑闖入俊生家,俊生忽然又反悔立馬奔到河邊,因不見伊人,高雄川漲水,被捲入河下,於是……

富家公子與歌樓女子相戀的故事,作為日治故事「範型」並無不妥,但俊生大喇喇把麗玉帶到父母面前,完全不覺門戶有別,很難說服觀眾。俊生與麗玉的愛情缺乏鋪陳,人物個性未加深掘,除了癡心四十年之外,感受不到兩人相愛的張力。隨著角色一一出列,飾演媽媽桑的陳進興,似乎為「滿足」觀眾期待,一出場就是典型的「明華園式」丑角扭腰舞,飾演俊生父的陳勝發像老生,飾演劉大強的陳子陽像武生,飾演慶章的陳麗巧是副生──眾人聲口一致(包括男女主角)都是歌仔戲的傳統用嗓、頓挫與斷句,鏗鏘有力,卻不合時代現實。(只有陳昭婷有差異化表現)最讓人惋惜的是女主角的造型、容妝,過於暗沈與粗糙,該向設計者討公道。

日治時期的歌仔戲班改演新劇,勇於跟上時代腳步,但常招致汲取日本新派劇發展而來的新劇團批評,後者認為歌仔戲班現學現賣、換湯不換藥,故意以「fiber」貶之,而自抬身價為「純棉」。過往不足為訓,但歌仔戲改走新路,絕對需要在表演、唱法、說話、導演、劇本上區隔與琢磨,過於慣性地使用看家本領,可惜了一次向上提升的機會。天團依舊是天團,個個丰采絕妙不遑多讓,《愛河戀夢》為高雄做了城市行銷,但,別忘了也要行銷自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