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不和寡!范婷玉獨唱會《靠近.荀貝格》
10月
12
2021
靠近.荀貝格(范婷玉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5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非調性音樂(atonal),對於很多人而言似乎是一個偉大又難解,令人想要退避三舍的名詞,二十世紀如此,二十一世紀亦然。然而浪漫主義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在由荀貝格、魏本、貝爾格為主所形成的「第二維也納樂派」(Zweite Wiener Schule),就主張擺脫晚期浪漫主義風格,將世紀末的人心惶惶表現的更加充分。因此,荀貝格大膽地在二十世紀初用和聲顛覆過往,從調性中斧底抽薪,翻轉人們對於情感既有的詮釋與想像,實踐抽象美學的理念,但他的創作卻始終保留古典主義的音樂形式。

但這個「敲門磚」要往哪裡推敲呢?這必須循著歷時性的演進脈絡尋找答案,再從共時性找到荀貝格在同一作品中的和聲使用、樂器配置、聲響色澤、文字唱誦、戲劇表現、歌曲演繹等等,一邊推敲、一邊梳理,逐一探究、分析、歸納荀貝格的創作思維以及轉變的跫音,他的音樂的訴求不只是和聲解放,更牽涉到精神層面,相信大家對荀貝格的不解與誤解,可以撥雲見日。

范婷玉以《靠近.荀貝格》為音樂會主題,直搗抽象美學的藝術精神,就是試圖拉近大家與荀貝格的距離,也指引觀眾「破門而入」荀貝格的音樂世界,而這場音樂會就像是一個「敲門磚」,讓抽象藝術散發出耐人尋味的迷人氣息。

范婷玉以演唱技術來灌溉、將文學精神做土壤,用藝術開創為精神。她身為一位聲樂家與音樂教育者,深知觀眾人口需要被培養,因此她每年固定規劃具有深度主題的音樂會,從2014年「世紀末的歡樂」、2016年「藝術歌曲中的童話世界」、2017年「舞吧、唱吧、西班牙!」、2018年「歌德筆下的女人」、2019年「沃爾夫的異想世界」等等具有主題性的音樂會,除了是演出,也具有教育的意義,希望藉由主題式的展演,讓更多人藉由聆賞來閱讀音樂。尤其是二十世紀以降的音樂,更需要多花一些的心思,來拉近人們與抽象藝術的距離。

非調性音樂,就是藉由調性的瓦解,以充分表現情緒的張力,因此是抽象的表達孤寂、禁忌、悲觀、病態的狂熱。正如荀貝格在《月光小丑》的序言裡多次強調「說話聲音」,以音符記下的旋律不是拿來歌唱用的,表明了人聲就是一種「說話旋律」。【1】在聲樂室內樂的版本中,除了聲樂以外,還有五位音樂家演奏八件樂器,而荀貝格也精心設計每一件樂器的獨特音色來傳達詩詞的訊息,每個聲部地位均等,實為一部精湛的「聲樂室內樂曲」。

如前述,荀貝格的創作仍保留了古典主義的音樂形式,使得「靠近荀貝格」成為有跡可循的線索。雖然《月光小丑》以音符記下的旋律不是拿來歌唱用的,但八件樂器卻是演奏實際音高,荀貝格也回歸了十七世紀的形式,譬如使用帕薩卡利亞舞曲(Passacaglia)、倒影卡農(Inverted Canon)、聲部模仿 (Imitation)等等,也就是以既有的形式為基礎,巧妙的置入了創新的和聲理念,來表現全新的和聲結構與聽覺感知。

同時,荀貝格也回歸十六世紀「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的內涵,將劇中的丑角皮耶洛設定為主角,再以象徵主義為基礎,用表現主義為音樂的溝通方式,因此月光像是這整部作品中另一位無聲的主角,與皮耶洛產生對話。

因此,我們雖然還是可以沿用十八、十九世紀的形式去看待荀貝格的音樂,但必須要暫將「旋律獨大」的觀念擱在一旁。荀貝格《月光小丑》強調唸誦,主人翁皮耶洛及月亮的角色被形塑的相當的立體,強化音樂的衝突性與聲音表演的張力。因此《月光小丑》所散發出的表現主義特質,像是某種程度上的情感暴力,深具啟發性的探討層次,也像是對於權威體制、現實環境,是真實赤裸卻又擲地有聲的暗喻。

《月光小丑》選自於紀霍的法文詩集,德文歌詞為哈特雷本(Otto Erich Hartleben) 所翻譯,在1892年出版德文譯本。這讓筆者想到翻譯學者葛羅利 (Dinda L. Gorlée, 1943)所提出歌詞翻譯的兩大陣營:「文字中心主義」(logocentrism)與「音樂中心主義」(musicocemtrism),但當文字和音樂合成一首歌時,音樂會吞噬文字,不僅吞噬文字和字義,也吞噬詩的文學文字結構,所以文本的字義、聲韻等等訊息,常常會被旋律稀釋。相信荀貝格在設計「說話旋律」之時,絕對有考慮到上述的權衡,才會在《月光小丑》裡一再強調朗誦以及「音樂形式的說話」。

或許也是人們對於《月光小丑》的望而卻步,是來自對德語的隔閡,但仍有許多人願意細看端倪,而樂此不疲。或許就是音樂設計的結構縝密,文字與音樂的輕重緩急皆細膩處理,讓角色比人物鮮活,情節比故事精彩,《月光小丑》得以成為超越時代的經典。

音樂會選取《月光小丑》的第一部份,使用人聲與鋼琴的演出版本,讓兩者在聲響上產生更緊密的交融,謝欣容的鋼琴彈奏精準且細膩,善用踏瓣勾勒出層次分明的音響色澤。范婷玉的詮釋中規中矩、四平八穩,很明顯,她對於歌曲的詮釋精雕細琢,德文的咬字力求精準,她巧妙的將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獨白切換,也就是如同演員一般的演繹說唱式藝術歌曲(Sprechgesang)。

聲響平衡,是音樂演繹的一大關鍵。演出時,鋼琴在舞台上琴蓋半開,平衡鋼琴與女中音的聲響,在〈病月〉加上了長笛,也像是作曲家刻意糊化長笛的音色,將音域設定在中音域,呼應人聲的音色。鋼琴用辛辣諷刺、光怪陸離的聲響,是謎樣的、情感化的,賦予生命力。很明顯,兩位音樂家都深知荀貝格用音樂與戲劇描繪視覺效果,讓人聲與鋼琴都被賦予演奏者與演員的角色,努力揣摩詩人紀霍(Albert Giraud)「夢魘」的言外之意,精彩詮釋荀貝格筆下皮耶洛憂鬱的、挖苦的、諷刺的極度情緒,給人一種既詭異又滑稽的感覺,呼應了荀伯克的表現主義概念。

下半場的八首《酒館之歌》是國內首度全本演出。此部作品雖不似《月光小丑》那麼具有指標性,但此乃荀貝格雅俗共賞之作,似乎也讓觀眾們在聆賞情緒張力「爆表」《月光小丑》之後,在心理上與聽覺上稍喘一口氣。《酒館之歌》乃為荀貝格取材自酒館戲院戲劇選段的歌曲集。雖為荀貝格較早期的作品,屬於晚期浪漫風格,但已看出他大量使用不和諧音程與複雜的節奏配合歌詞的語韻,表現音樂裡的矛盾情結,是富有前瞻性與實驗性的,在聽覺是令人酣暢無比的。

〈夢遊者〉實為整場演出的一大彩蛋,為室內樂編制,就看到范婷玉、謝欣容,以及短笛演奏家劉思辰、擊樂家戴健宇、小號演奏家徐雲修,都穿著睡衣在台上演出,相當逗趣而精彩,幽默、優雅、恰如其分的演繹德國文學家法爾克(Gustave Falke)詩詞韻味,也充分展現出每一位演奏家紮實的技巧與團隊的用心,實為整場演出最美好的收尾。

無庸置疑,荀貝格的藝術歌曲是所有聲樂家的「聖母峰」,處處都是關鍵性的挑戰,幾乎不能有失誤的空間,著實考驗音樂家的個人技巧與合作默契。


靠近.荀貝格(范婷玉提供)

透過音樂學家車炎江的現場導聆,指引了觀眾的聆賞方向,就像是一個對於荀貝格音樂以及表現主義的「存活指南」。他用心爬梳外顯的音樂與內潛的文學涵義,讓大家對於荀貝格有了初步的認識。引人深思荀貝格的音樂就像是二十世紀的一道重要的風景,只要靠近他,就能幫助你理解世紀交會時的藝術思潮,晚期浪漫與表現主義的形式風格,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交會與演變的過程。也讓人不禁思索,前衛藝術其實是古典主義的再發現,承接古典藝術的薰陶,結合理性的建構與古老的哲思,正如人們所是不斷的自我挑戰,開創極限,音樂家亦然。

荀貝格的作品堪稱吃力不討好,對於音樂家,不但需要精良的技巧方能遊刃有餘的呈現,對於語韻上的要求也是必要的。至於觀眾,音樂本身的知識密度與欣賞門檻之高,都是可想而知的,是否能在短短兩小時的演出中確實靠近荀貝格,恐非易事,但這絕對是一個具初探效果的「敲門磚」。

由衷感激范婷玉多年來不斷的挑戰自我,親身示範這些經典作品,早已為自己、為觀眾、為藝術開啟一座精雕細琢的橋樑。這場《靠近•荀貝格》更證明只要有好的作品,優秀的作曲家,一流的演奏家,縝密的曲目規劃,用心的企劃製作,自然水到渠成,曲高是可以不和寡的!


註釋

1、車炎江,節目冊樂曲解說,頁7。

《靠近.荀貝格》

演出|范婷玉、謝欣容(演唱/演奏)、車炎江(導聆)
時間|2021/09/26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靠近.荀貝格》獨唱會首先以樂曲安排為手段,做出扭曲/重塑荀貝格形象的第一步,未來的進一步可能,則是提出全新的音樂詮釋,使之脫離歷史時刻必然性的包袱,重新和大眾需求接軌。畢竟,「靠近・荀貝格」的方式,不只是我們主動走近那釘死於歷史時刻與學術象牙塔的作曲家,也可以是我們主動地解凍他、改變他,將他拉近(進)我們所處的歷史時空。唯有如此,才是避免荀貝格與我們漸行漸遠的唯一逃生口。(顏采騰)
10月
04
2021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