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療傷,輕如鴻毛《我為你押韻─情歌》
5月
29
2012
我為你押韻(陳又維 攝,創作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5次瀏覽

演出:創作社劇團

時間:2012/05/25 19: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文 蔡明璇

這齣以一首又一首的俗濫情歌,來呈現這個世代最芭樂最通俗的題材。關於愛情的嘲諷與詠嘆,看似為情所困的老梗,如此荒謬至極,卻又毫無顧忌,大辣辣地用灑狗血的方式,透過角色扮演、句句押韻、出口成章的方式,讓台下觀眾莫不心花怒放,捧腹大笑。筆者為六年級生,一時之間又彷彿時光倒轉,重返年輕年代流行過的情歌,甚至在張雨生清脆爽朗的歌聲中,讓人莫名撩撥起這位才華洋溢的歌手英年早逝的事實。聽眾打電話到電台點歌的片段,更是喚起了青澀的年少,睡前必聽廣播才能入睡的習慣。這齣票房亮眼的愛情療傷喜劇,似乎是為了追憶你我無法再重來的青春歲月。正因為情歌唱出了每個人心中對愛情的渴望,就算是毫無新意的老梗,也能打動人心,撫慰曾經在情愛關係中受挫的你我。

一開場,一名躺在浴缸中的男子打算在民宿內自殺。另一名演員飾演他的分身,對觀眾說出男子心中的想法。原來男子是名遭逢創作瓶頸的編劇,由於找不到韻腳,詞窮而萌生自殺離世的想法。此時,一名陌生女子闖入他的房間,阻止了他輕生。女子表明是民宿老闆的女兒,她對編劇百般示好,卻讓編劇不明就理,繼續沉浸在為賦新詞強押韻的困境中。種種無厘頭般的對話,雖然突兀的地方不少,卻多少令人發噱。幾段戲中戲的演出:春嬌與志明、羅密歐與茱麗葉、梁山伯上梁山、大師兄與小師妹,三位演員就像是上了發條的彈簧,在一連串妙語如珠的韻腳接力大賽中,時而插科打諢,時而正經八百。原來,女子並非民宿老闆的女兒,而是幾年前一名企圖自殺,卻意外被編劇救起的女子。女子因此對編劇百般跟蹤,就像偵探一般,隨時掌握對方的一舉一動。這樣的情節安排,其實在一開始編劇說故事的時候就已埋下了伏筆。

在演出後的座談,導演試圖解釋舞台上大相框存在的用意。相框的確製造了一個切割的空間,如同戲裡與戲外,一面觀照自我的鏡子,投射著我們內心對愛情的渴望。只是這渴望人人皆有,大太陽底下通常也沒有什新鮮事,除了陳腔濫調的文字遊戲,再怎樣精彩的唇槍舌戰,也很難變出什麼新把戲。筆者以為,倘若沒有了這個大相框,虛實交錯的人生況味,仍可藉由演員的入戲、出戲、一人飾多角的裝扮中傳達。若能化繁為簡,以虛代實,更可以符合此戲所要表達的「輕」喜劇主題。除非導演擔心觀眾沒有這框架的存在,就看不懂戲,所以只好在此畫蛇添足一番。

無論世代交錯,愛情永遠在舞台上不缺席。編劇擅用諧擬,以情歌的俗濫攻擊俗濫,編造出屬於你我潛意識底下對愛情的召喚與雋永。這樣的浪漫、揶揄、嘲諷,紛紛讓許多年輕觀眾買票入場。雖然台下笑聲不斷,這齣戲的深度仍嫌不足。也許,這更印證了愛情故事自古皆然,想要從懷舊中創新,絕非找幾首押韻的情歌就足以解決問題。一齣戲在落幕後,多少希望可以激發一些漣漪,或是醞釀出不同的迴響,讓觀眾可以在回家的路上,繼續回味演員的演出。只可惜感動難尋,到底這齣戲是否成功地療癒了你我心中的愛情創傷,也沒有人再去追究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