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新秀再試煉《狂想青春》
4月
02
2015
狂想青春(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3次瀏覽

地點;台北中山堂中正廳

文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學生)

近年來,台灣已有數位青年指揮新秀於國內外指揮大賽獲獎,其未來指揮生涯備受期待,其中於2013年勇奪貝桑頌青年指揮大賽冠軍的吳曜宇,至今已與國內外交響樂團有多次的演出機會。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狂想青春」音樂會,再度與吳曜宇合作,並找來與吳曜宇同樣年紀的美籍台裔鋼琴新秀林易一起合作演出。

筆者去年曾聆聽吳曜宇與NSO的首次合作演出(樂評已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當時便對這位才剛得獎不久,但指揮動作大氣優雅且音樂生動的指揮印象深刻。雖然短短一年的時間似乎沒有太明顯的進步,不過強烈的個人特色仍然十分鮮明:招牌的左手動作,像是畫圓圈的拍點,或是與小提琴聲部的手勢交流,左手的揮舞像是畫家般大氣。這些特點──強烈的音樂風格與熱情洋溢的詮釋,尤其反映在吳曜宇所選的樂曲上。

這場音樂會的三首曲目都十分適合吳曜宇,第一首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 Op. 34)理應是非常好發揮的曲子,但吳曜宇當天與北市交的演出卻顯得有些保守生澀,西班牙那種異國風味,狂放且熱力四射的音樂特徵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十分可惜。例如樂曲一開始方丹戈(Fandango)的節奏型,音樂的氣氛陷入了節奏的僵局,吳曜宇的指揮手勢似乎也顯得有些制式,筆者認為若能給予樂團更多的彈性應該會更好,樂曲的整體性來說應可更細緻,結構清晰外也要兼具輕巧,吳曜宇的詮釋讓這首樂曲爆發力十足,但卻不夠凝聚。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是首十分不容易駕馭的樂曲,若要論及技巧,它應該不是最困難的,但是大多演奏者容易讓這首曲子的旋律奏得太過於浮誇濫情,林易的演奏便有這樣的問題。或許是還非常年輕,林易的音樂風格感覺上非常的外放,從演奏中彎曲駝背的姿勢到生動的肢體語言,這些都是林易的個人特色,但若能將音樂彈得更內斂些,筆者認為音樂的層次便會與這場音樂會有所不同。就技巧而論,林易的技術相當優異,許多困難炫技的樂段往往令聽眾大呼過癮,然而就音色方面,從第一變奏到最著名的第十八段變奏,音色幾乎完全相同,音樂的層次也顯得單調,整首變奏曲乍聽之下異常的緊張刺激,然而樂曲中的情緒波折,甚至包括樂曲中隱藏的末日經(Dies Irae)主題,這些細節都被林易匆匆的帶過了,產生船過水無痕之感。

林易的演奏徹頭徹尾充滿著華麗的琴音,然而卻容易令觀眾迷失,以優秀的演奏技巧包裝底蘊深厚的樂曲時,很容易露出破綻,安可曲便是一例。林易選擇三首蕭邦作為安可曲,其中怪異的彈性速度(Rubato)與刻意的分句,都讓樂句顯得支離破碎,這點必須特別留意,鋼琴家郎朗經常為人詬病的缺點很可能發生在林易身上。蕭邦的幻想即興曲(Fantaisie Impromptu, Op. 66),開頭的上行樂句,刻意的漸弱使得樂曲像氣喘般,而右手帶出的旋律線條(#G#F#E#F#C#D E),在升C上做一些些的延長,這些小細節若有其合理且能說服聽眾的點,那便是鋼琴家的特色與詮釋之一,但林易的演出卻無法令聽眾信服,筆者認為非常的可惜,以蕭邦的樂曲為例,林易的音色與音量都不夠扎實,音樂不具分量感,林易只將樂譜上表面的音符彈出來,背後的音樂卻令筆者感受不到。 筆者認為這是太過於年輕之故,很多青年音樂家都會有這些通病,尤其是音樂班的學生,炫技並不足以成就經典,就內涵而言,林易確實仍有許多更加精進的空間。

整場音樂會最精采的表現應是下半場哈查圖量的《蓋雅納組曲》(Excerpt from Gayane Suite)選曲,先前提到在第一首曲目太拘泥於節奏節拍的問題,在這組曲中便完全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熱鬧的音樂中也有吳曜宇最擅長、細膩抒情的一面,其中哈查圖量亞美尼亞民謠的風格與旋律,吳曜宇都能清楚的將旋律開展,北市交的表現也相當精采,與吳曜宇的默契相當契合,最後在《劍舞》中結束了這場非常年輕、非常青春的音樂狂想。筆者覺得吳曜宇去年與NSO的表現較這次自然,音樂的律動以及與樂團的「化學作用」似乎都比北市交的這場音樂會來的好,其原因可能礙於中山堂場地的瑕疵,乾癟的音響效果仍然會影響演出的品質。總結吳曜宇的指揮,拍點打得算是相當準確,然而指揮動作有時會過於僵硬,若能將拍點與音樂線條結合,這便是指揮的另一境界了。對於做為一位專業音樂家,學習是持續不斷的,期待吳曜宇與林易將音樂內化,狂想的不只是青春,而是音樂的真性情。

《狂想青春》

演出|吳曜宇、林易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
時間|2015/03/29 14: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
蔡雯慧的演唱柔中帶剛、含蓄但堅定,表達出她的人生哲學以及對極圈生活的觀察,溫暖而有穿透力的歌聲搭配李成員的電貝斯伴奏相得益彰。
6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