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新秀再試煉《狂想青春》
4月
02
2015
狂想青春(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3次瀏覽

地點;台北中山堂中正廳

文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學生)

近年來,台灣已有數位青年指揮新秀於國內外指揮大賽獲獎,其未來指揮生涯備受期待,其中於2013年勇奪貝桑頌青年指揮大賽冠軍的吳曜宇,至今已與國內外交響樂團有多次的演出機會。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狂想青春」音樂會,再度與吳曜宇合作,並找來與吳曜宇同樣年紀的美籍台裔鋼琴新秀林易一起合作演出。

筆者去年曾聆聽吳曜宇與NSO的首次合作演出(樂評已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當時便對這位才剛得獎不久,但指揮動作大氣優雅且音樂生動的指揮印象深刻。雖然短短一年的時間似乎沒有太明顯的進步,不過強烈的個人特色仍然十分鮮明:招牌的左手動作,像是畫圓圈的拍點,或是與小提琴聲部的手勢交流,左手的揮舞像是畫家般大氣。這些特點──強烈的音樂風格與熱情洋溢的詮釋,尤其反映在吳曜宇所選的樂曲上。

這場音樂會的三首曲目都十分適合吳曜宇,第一首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 Op. 34)理應是非常好發揮的曲子,但吳曜宇當天與北市交的演出卻顯得有些保守生澀,西班牙那種異國風味,狂放且熱力四射的音樂特徵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十分可惜。例如樂曲一開始方丹戈(Fandango)的節奏型,音樂的氣氛陷入了節奏的僵局,吳曜宇的指揮手勢似乎也顯得有些制式,筆者認為若能給予樂團更多的彈性應該會更好,樂曲的整體性來說應可更細緻,結構清晰外也要兼具輕巧,吳曜宇的詮釋讓這首樂曲爆發力十足,但卻不夠凝聚。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是首十分不容易駕馭的樂曲,若要論及技巧,它應該不是最困難的,但是大多演奏者容易讓這首曲子的旋律奏得太過於浮誇濫情,林易的演奏便有這樣的問題。或許是還非常年輕,林易的音樂風格感覺上非常的外放,從演奏中彎曲駝背的姿勢到生動的肢體語言,這些都是林易的個人特色,但若能將音樂彈得更內斂些,筆者認為音樂的層次便會與這場音樂會有所不同。就技巧而論,林易的技術相當優異,許多困難炫技的樂段往往令聽眾大呼過癮,然而就音色方面,從第一變奏到最著名的第十八段變奏,音色幾乎完全相同,音樂的層次也顯得單調,整首變奏曲乍聽之下異常的緊張刺激,然而樂曲中的情緒波折,甚至包括樂曲中隱藏的末日經(Dies Irae)主題,這些細節都被林易匆匆的帶過了,產生船過水無痕之感。

林易的演奏徹頭徹尾充滿著華麗的琴音,然而卻容易令觀眾迷失,以優秀的演奏技巧包裝底蘊深厚的樂曲時,很容易露出破綻,安可曲便是一例。林易選擇三首蕭邦作為安可曲,其中怪異的彈性速度(Rubato)與刻意的分句,都讓樂句顯得支離破碎,這點必須特別留意,鋼琴家郎朗經常為人詬病的缺點很可能發生在林易身上。蕭邦的幻想即興曲(Fantaisie Impromptu, Op. 66),開頭的上行樂句,刻意的漸弱使得樂曲像氣喘般,而右手帶出的旋律線條(#G#F#E#F#C#D E),在升C上做一些些的延長,這些小細節若有其合理且能說服聽眾的點,那便是鋼琴家的特色與詮釋之一,但林易的演出卻無法令聽眾信服,筆者認為非常的可惜,以蕭邦的樂曲為例,林易的音色與音量都不夠扎實,音樂不具分量感,林易只將樂譜上表面的音符彈出來,背後的音樂卻令筆者感受不到。 筆者認為這是太過於年輕之故,很多青年音樂家都會有這些通病,尤其是音樂班的學生,炫技並不足以成就經典,就內涵而言,林易確實仍有許多更加精進的空間。

整場音樂會最精采的表現應是下半場哈查圖量的《蓋雅納組曲》(Excerpt from Gayane Suite)選曲,先前提到在第一首曲目太拘泥於節奏節拍的問題,在這組曲中便完全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熱鬧的音樂中也有吳曜宇最擅長、細膩抒情的一面,其中哈查圖量亞美尼亞民謠的風格與旋律,吳曜宇都能清楚的將旋律開展,北市交的表現也相當精采,與吳曜宇的默契相當契合,最後在《劍舞》中結束了這場非常年輕、非常青春的音樂狂想。筆者覺得吳曜宇去年與NSO的表現較這次自然,音樂的律動以及與樂團的「化學作用」似乎都比北市交的這場音樂會來的好,其原因可能礙於中山堂場地的瑕疵,乾癟的音響效果仍然會影響演出的品質。總結吳曜宇的指揮,拍點打得算是相當準確,然而指揮動作有時會過於僵硬,若能將拍點與音樂線條結合,這便是指揮的另一境界了。對於做為一位專業音樂家,學習是持續不斷的,期待吳曜宇與林易將音樂內化,狂想的不只是青春,而是音樂的真性情。

《狂想青春》

演出|吳曜宇、林易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
時間|2015/03/29 14: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