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營銷,觀眾─達陣!《非常懸疑》、《中央公園西路》
5月
21
2013
中央公園西路(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7次瀏覽

《中央公園西路》2013/05/18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酒廠

文  劉天涯(特約評論人)

位於北京的木馬劇場成立於2010年9月,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專業的商業小劇場劇目平臺,在杭州的另一家「分店」也即將開業。雖然「木馬腹內」僅能容下230餘名觀眾,但至今,木馬劇場的戲劇作品已演出1400餘場,觀眾人數更是超過20萬人次。

此次兩岸小劇場藝術節中,劇場旗下的木馬Tpoia劇團,為台灣觀眾所帶來的《非常懸疑》、《中央公園西路》兩齣作品,便是用輕鬆、有趣、便於消費的內容,搭配藝術實驗形式,再加上商業運營模式的產物,十足帶有「木馬特色」。

《非常懸疑》開場時,舞臺上的道具淩亂散佈,導演王子川本人絕望地上場,頗有幾分神經質的他,同舉辦此次活動的場務(來自北京的台大交換生),講述了由於演員們認為這是一出無聊的懸疑劇,一出徹頭徹尾的「媚俗」戲,而決定今晚集體罷演的情況。導演乞求場務做一次即興演員,幫助他度過此次難關。在九千元一場的誘惑下,場務答應了導演的要求。於是二人開始忙亂地佈景、快速地說戲。很快,劇場燈暗,開場鈴又一次響起,「戲中戲」開演了。

「戲中戲」講述了記者、女教師(記者之妻)、神父(妻子的情人)來拜訪一個英國荒島上的作家,作家對他們說出了驚天秘密,原來他們只是作家筆下的人物。無論相信與否,他們都接二連三地被作家槍殺。演出時,場務從最初的不知所措、漏洞頻頻,到後來慢慢掌控了整個局面,他顛覆了導演臨時更改的、作家自殺的結局,逼迫導演說出他最初的想法:那最後一個到來的、拯救了作家的人究竟是誰?否則拒演。導演被迫說出真相,那人是作家的前妻卡秋莎。爲了帶給作家/導演希望,場務在作家即將扣動扳機時,突然扮成卡秋莎出場。最終,導演為場務所感動,他決定讓作家「脫胎換骨」,化身為哪吒三太子,帶著心愛的卡秋莎,飛向美好的世界。

該劇不禁令人想到義大利劇作家皮蘭德婁的三幕喜劇《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同樣採用「戲中套戲」的結構,《非常懸疑》成功地營造了三個世界:劇場本身的現實、導演和場務之間的故事,以及懸疑劇本身的劇情。本劇雖為寫實場景,卻絲毫未受寫實的制約。恰恰相反,劇場性因素和敘事性因素之間頻頻發生衝突,劇中角色隨時跳脫出來,同演員直接對話,觀眾們時刻被捲入其中。而沙發間的「決鬥」、「槍戰」,以及「英雄人物」哪吒出場時,配以經典的《小刀會》出場樂,則是對於類型電影的戲仿。導演對於劇場娛樂手法運用的純熟程度,可見一斑。

而由王翀所導演的、奧斯卡金牌編劇伍迪·艾倫的經典劇作《中央公園西路》,則將原劇本轉化為了中國語境。女精神病大夫廖美麗,遭遇了丈夫永颯提出離婚的家庭危機,她猜測小三就是自己的好友小米。在美麗的逼問下,小米承認了自己同永颯的關係。準備私奔的小米,對前來接她的丈夫楊京提出了分手。然而永颯回家後,卻表示自己同小米只是逢場作戲,他愛的是清純可人的女孩朱蕾。但隨後到訪的朱蕾,卻和楊京相見恨晚。

本劇採用了邊演邊拍的即時影像「跨界」技術,演員雖遊走於影像和現場之間,但多數時間是爲影像服務。由於演員的對話者並不是觀眾,而是場上工作人員手中的攝影機,難免會存在眼神空洞的狀況。螢幕上不時出現的大特寫,更是在強制觀眾去觀看。而劇場本身,則被處在了次等位置。不過,這種「拍攝即時電影」的手法,的確被導演執行到底。

兩齣劇目,均是遊戲成份居多,內容並未觸及真實。《非常懸疑》仍舊是以語言邏輯建構劇場世界,而伍迪·艾倫原劇中的荒誕氣氛,以及對於中產階級的嘲諷,則都在演員快速、毫無真實感情的語言中消失不見。然而,它們卻完全符合木馬劇場商業體系下的定位。木馬Tpoia劇團大方表明自己的商業路線,戲中沒有採用明星陣容,或大炒商業噱頭。戲本身的質量較優,導演的個人特色也極為突出。此兩出戲在台灣華山1914上演時,很多青年男女更是第一次進入劇場。可見,木馬劇場專業的營銷團隊,的確找到了他們希望影響的年輕觀眾消費群。完成了他們的有效傳播。

就在中國大陸的小劇場,已經營運出屬於自己的一套完整商業體系時,台灣戲劇界,對於「商業劇場」和「嚴肅劇場」,卻仍然存在著混亂的認知。真正良好的戲劇環境,需要「藝術」和「商業」並存。況且,二者只有「劃清界限」,政府才能撥款給真正需要補助的劇團/劇場工作者。至於商業劇場呢?他們自然有自己賺錢的辦法。看看木馬劇場的成功,就知道了。

《非常懸疑》

演出|北京/木馬Tpoia劇團
時間|《非常懸疑》2013/05/17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層層不太甜的糖衣包裹之下,我覺得王子川那些滔滔不絕的長串對話,那些對劇場、對類型戲劇的牢騷是全部最有趣的部分,幾乎有點伍迪艾倫抱怨狂上身了。我很期待他接下來的作品。(簡莉穎)
5月
23
2013
劇名叫《非常懸疑》其實為反筆:一點兒也不「懸疑」。懸疑劇最怕冷場,這齣戲偏冷場俯拾即有,又冷得毫無愧怍。反轉懸疑而還能娛樂觀眾,《非常懸疑》無疑是非常聰明的。(林乃文)
5月
20
2013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