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無謂玩耍雜燴《非常懸疑》
5月
20
2013
非常懸疑(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0次瀏覽

演出:北京/木馬特洛亞劇團

時間:2013/05/18 14: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烏梅酒廠 

文  林乃文(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劇名叫《非常懸疑》其實為反筆:一點兒也不「懸疑」。全戲只有兩名演員,一開場就亮相了,沒鋪梗,其中一個還是編導他自己。戲開演不到兩分鐘劇情也全鋪陳完畢了:一個被演員罷演的導演,臨時找了一個劇場場工來頂替,當著全體觀眾面前,導演把後面一百分鐘要演出的情節講給場工瞭解,這一來本戲還有麼懸疑呢?

然而,這戲的梗正建立在它的「反懸疑」和「反高潮」之上。張一傑飾演的場工乃門外漢一名,硬充上場,不斷違反戲劇基本原理,不按牌理出牌,觀眾也就等著看講好的劇情怎樣給出鎚。另一方面編導演三合一的王子川見招拆招,只好自圓其說把戲給喬回來。例如場工走位「穿牆」那場,導演一面糾正他「開門進來」,一面向空中比畫:「這門縫是不是太大了!」,惡搞得荒唐,離譜得好笑。

利用戲中戲的結構,真假易位,編導也半點不放過「出鎚有理,穿幫正常」的優勢。例如懸疑劇最怕冷場,這齣戲偏冷場俯拾即有,又冷得毫無愧怍。又如懸疑劇慣要包裹著天大秘密,然而這戲無招之後的大絕招,就是叫音效和燈光一起天雷勾動地火,好讓編導仰天咆哮:「因為這些全部都是我寫的!」。這些地方都可看出特屬「80後」的不拘和輕巧。

約定好的劇情是:場工一人飾三角,進出「作家的書房」三次,三次都給作家開槍打死。這戲的難處有二:一是明明會演戲的人要裝做完全不會演戲,二是再怎麼反高潮,三次進出殺人的惡搞模式也不能重複。第一個難處處理得不錯,第二個難處則有點超載了。只見後半段冷場越來越長,彷彿還在搜索枯腸想該怎樣變出新花樣,節奏冗長遲緩,最後收錢辦事的場工臨演突然不捨得下戲了,而作家死抱著對結局的宰制權不捨得賜死自己,拼死僵持,甚至增生出一個老文藝作派的「卡邱莎」角色,還玩上一段小孩子打架般的冗長槍戰,一個鐘頭半的內容玩兩個半鐘頭,害得觀眾都想賜死自己了。

「媚俗」是本世紀作家的恐怖課題。就戲劇製造懸疑、懸疑成為賣點、「懸疑劇」成為媚俗的紅牌;而編導玩弄著「媚俗」這符號,反轉懸疑而還能娛樂觀眾,這點而言,《非常懸疑》無疑是非常聰明的。其中俗氣老套的言情腔調和不按牌理出牌的即興冷調混合,「京滬氣質」的腔調透過配戴式麥克風傳出來,自由無畏大雜燴,甚至連真誠反諷或譁眾取寵也是,非常懸疑的。

《非常懸疑》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層層不太甜的糖衣包裹之下,我覺得王子川那些滔滔不絕的長串對話,那些對劇場、對類型戲劇的牢騷是全部最有趣的部分,幾乎有點伍迪艾倫抱怨狂上身了。我很期待他接下來的作品。(簡莉穎)
5月
23
2013
木馬Tpoia劇團大方表明自己的商業路線,戲中沒有採用明星陣容,或大炒商業噱頭。戲本身的質量較優,導演的個人特色也極為突出。營銷團隊的確找到了他們希望影響的年輕觀眾消費群。完成了他們的有效傳播。(劉天涯)
5月
21
2013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