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暢行看藝術《土神祭聲之巫》
8月
03
2015
土神祭聲之巫(六八劇舍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4次瀏覽
黃智堅(台灣殘障希望工程協會理事長)

對我來說,這是一場特殊驚喜的展覽,陶塑展結合劇場的演出。沒有固定的座椅席,也沒有固定的舞台。觀賞演出的人群腳步,也跟著演員移動,彷佛也成了演出的臨時演員。而展場鶯歌陶瓷博物館的無障礙空間,讓現場的身障輪椅族,也可以跟著人群流動於演出的空間。再回味,也是愉快的一趟展覽之旅。

當天豔陽高照把人的肌膚都要曬得灼傷,有點後悔為什麼要選在今天前去觀賞(展期至九月五日)。一進館口,看似移動來移動去的人群,似乎漫無目的,卻也有一定的規則移動著,有一位主持人在館邊講話,介紹著今天的展覽和特別來賓。在人群裡看著一男子,金黃散亂的長髮披肩,頭戴著類似神話的面具(面具超吸我的注意,很有創意,從事電影道具創作的專業人員,杜爾的創作或許是未來電影拍攝相關題材時可以好好參考的。),赤裸上半身,腰部繫著布條巧妙遮著下體,赤裸雙腳跪在地面……。人來人往,大家都因這奇特的人,而駐足不前。待一些來賓發言完畢,陶藝家杜爾夾著馬來西亞口音,以可愛的中文發言,透露著謙卑,又自然說著他的創作理念。看著跪在地面這特殊造型的男子,背部沁出汗水,身子也微微的抖動,好不辛苦,彷彿他是現場的人形雕塑?

隨著發言完畢,現場響起了音樂,眼前的人形雕塑也動了起來!一下警覺原來他是接下來六八劇舍現場演出的其中一位演員。他隨著南洋風味加上神話意境的音樂律動,而扭動起身子來。在前方有一黑色披風的抖動下,又一位似是王者的現身,帶起現場一陣的神祕旋風,旁邊幼童張大眼睛和嘴巴看著現場男子演出。而人潮忽有一陣騷動的往我左邊的樓梯指去。又一位演員現身,閃過現場人群,努力的看過去時,在後方(我以為前面就類似舞台的空間),還有舞台!又一位演員在人群中走出來……這無所不在,沒有固定界線的舞台,吸引了我的目光。這四位演員,朝著左邊樓梯演了過去,攜老扶幼的觀眾人群、手牽著手的情侶,也隨著演員而移動,這沒有彩排過的自然成形,好像自然的像似演出的一隅,而杜爾的陶藝展品,也自然形成一界線,好像也成現場劇場專設的道具,活靈活現的映照著,更顯出杜爾作品的神祕意境。演員在劇場展演和陶藝作品的水裡來火裡去相映成輝,讓人忍不住注視在演員身後或旁邊的南洋風的陶藝創作品。

意味著生命意涵的生殖器官,大量的融入了杜爾的作品(陽具意象於南洋文化裡意味著生命般的驕傲),一根又一根的矗立在現場,在陽具底下滿地爬的精蟲,甚至爬到了牆上,是要祈禱迎接神明的到來,將之化成生命?從展演開始,我的輪椅也隨著人群移動,但心中也已有準備,可能再一下步的移動過程中,我可能被人潮抛得遠遠的……就像我坐著輪椅行走於號稱開化的台北都市,可能一個小小的階梯,就把我和幸福給隔開,隔得遠遠地……。我不就像是那未成生命形體的精蟲般,努力的游向前,想獲得神明的力量,轉胎成人?但意外的是,隨人群移動過程中,我在人潮腳下看見斜坡道的出現,這意外的驚喜,讓我輪椅可以又隨著人潮走近,另一舞台邊,看著演員詮釋南洋的原住民,在祈請神明的到來。最後神明來與否,於我不重要,重要的是,神明來到我這了,讓我能隨著演員移動、完完整整的看完展演的演出。我活脫像游上岸的精蟲轉世成人!

在台灣的身障者,要能從容,又有尊嚴的觀賞一些藝術展覽,真的很不簡單。或許主辦單位謹慎的規劃動線將藝品安全擺放考量擺在第一位,但真的有多少主辦單位會考量到輪椅族或身障者的觀看需求呢?

這次的鶯歌陶瓷博物館觀賞《土神祭聲之巫》杜爾陶藝展覽,幸運的看到開幕跨界演出,不知是主辦單位的精心安排,還是巧合?讓我這輪椅族暢行也大開眼界杜爾的創作展覽。我期待在未來台灣的各地展覽都能感受到,身障的我們在觀看展覽時,也能無障礙!讓我於浩瀚藝術界裡,程度只有未成道的精蟲,也有機會陶冶成看懂藝術的人之一,祈請藝界的神明降臨殘障國度!這個豔陽高照的午後陶博行,想想還真值得。

《土神祭聲之巫》

演出|六八劇舍
時間|2015/07/25 14:00
地點|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