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兒戲」的觀念,已是劇場人創作兒童戲劇時心中的圭臬,所以這些年來台灣兒童劇團普遍地往華麗歌舞劇的方向發展,舞台上的魔幻燈光秀、大量的投影,甚至是誇張尺寸的戲偶或道具比比皆是。在這目眩視覺饗宴的背後,筆者在劇場內觀察到孩童的反應是:當歌舞和投影暫歇,演員開口說台詞時,孩子們開始在座位上扭動小小的身軀,傳達出心中的躁動。或許如同一般的解釋:孩子的專注時間本來就短,但是當此種現象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出現時,難道原因就只是因為孩子專注的時間本來就短暫?
其實兒童是最專心的族群,當他們被舞台上的演出吸引時,往往聚精會神地進入物我兩忘的情境,但兒童同時也是最「直接反應」的觀眾,只要「戲」不精彩了,他們立刻在座位上發出不耐的訊息。因此為了抓住孩童的目光,往往最便捷的做法就是不斷地填塞笑話、互動、特技等外在的方法來刺激孩童,雖然有「笑果」,但支離破碎、不合邏輯的劇情發展,往往在笑聲過後,換來孩子更多的焦躁不安。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演員,你的專業訓練在哪裡?
筆者提出上述的疑惑,並非責難兒童劇團的苦心創作,只是看到《萬能的便當盒》這齣戲,更加令筆者相信,製作一齣令人回味的兒童戲劇,最重要的核心還是在於「戲」本身。
《萬能的便當盒》是四喜坊劇集延續2014年《阿冬的故事寶盒》的第二部作品,主人翁阿冬於新學期開始要上整天班了,媽媽為了讓阿冬能夠吃到新鮮營養又健康的午餐,每天都會為阿冬準備便當帶到學校,故事就從這裡開始。可是對小朋友來說,新鮮營養又健康很可能是「紅蘿蔔聞起來很臭,花椰菜的味道很奇怪耶!」「吃地瓜會一直放屁,好討厭!」這種以孩子的角度來切入健康飲食的話題,很能引起現場兒童的共鳴。伴隨著劇情的發展,當阿冬因嫌棄媽媽的便當而鬧脾氣,並且不和媽媽說話時,同學羅明歐反問阿冬:那你最戲歡吃媽媽煮的什麼菜?這句話不僅只是台詞,同時也直叩台下小朋友的心房,讓孩子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和阿冬一樣讓媽媽傷心了。
劇中安排了一場校外郊遊,地點就設定於高雄市內的景點,讓人驚喜的是舞台背景的投影並不是現場取景的「照片」,而是一幅幅手繪的地景圖,其實手繪的質感更能貼近孩子的心思,讓孩子從現實生活中透過想像與創造,營造出心中的世界,所以筆者在現場觀察到許多孩子,紛紛伸長小手指著螢幕上的地景圖,發出可愛的讚嘆聲。
《萬》劇的歌舞呈現是另一個亮點。導演的場面調度靈活,演員走位時的動線流暢,加入手偶時都仔細安排畫面的構成,形成一幅幅令人賞心悅目的流動畫面,音樂活潑且節奏自由,擺脫兒童劇歌曲的呆板和重覆性,歌詞用語淺顯又緊扣劇情內容。劇中也捨棄了夾雜式語言的刻意笑料,例如阿冬和同學分食薯條時說:薯條只能分兩根,因為分三根就變成半夜了,取成語「三根(更)半夜」為笑點,呈現腦筋急轉彎的童趣。此外演員無論是說、演、歌、舞的精湛表現,都令人印象深刻。
兒童劇確實「不可兒戲」,因為一次美好的劇場經驗就如同一顆種子,未來將帶給孩子的影響是無法估算的,同時美感須來自長時間的培養,不僅只是視覺、聽覺,更重要的從心理油然而生的那份溫暖感動。期許擁有「童心」的劇場工作者,為兒童創作更多美好的戲劇故事。
《萬能的便當盒》
演出|四喜坊劇集
時間|2016/01/24 11:00
地點|高雄市圖書總館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