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童眼說故事《萬能的便當盒》
2月
26
2016
萬能的便當盒(四喜坊劇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7次瀏覽
李美芳(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用學系研究生)

「不可兒戲」的觀念,已是劇場人創作兒童戲劇時心中的圭臬,所以這些年來台灣兒童劇團普遍地往華麗歌舞劇的方向發展,舞台上的魔幻燈光秀、大量的投影,甚至是誇張尺寸的戲偶或道具比比皆是。在這目眩視覺饗宴的背後,筆者在劇場內觀察到孩童的反應是:當歌舞和投影暫歇,演員開口說台詞時,孩子們開始在座位上扭動小小的身軀,傳達出心中的躁動。或許如同一般的解釋:孩子的專注時間本來就短,但是當此種現象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出現時,難道原因就只是因為孩子專注的時間本來就短暫?

其實兒童是最專心的族群,當他們被舞台上的演出吸引時,往往聚精會神地進入物我兩忘的情境,但兒童同時也是最「直接反應」的觀眾,只要「戲」不精彩了,他們立刻在座位上發出不耐的訊息。因此為了抓住孩童的目光,往往最便捷的做法就是不斷地填塞笑話、互動、特技等外在的方法來刺激孩童,雖然有「笑果」,但支離破碎、不合邏輯的劇情發展,往往在笑聲過後,換來孩子更多的焦躁不安。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演員,你的專業訓練在哪裡?

筆者提出上述的疑惑,並非責難兒童劇團的苦心創作,只是看到《萬能的便當盒》這齣戲,更加令筆者相信,製作一齣令人回味的兒童戲劇,最重要的核心還是在於「戲」本身。

《萬能的便當盒》是四喜坊劇集延續2014年《阿冬的故事寶盒》的第二部作品,主人翁阿冬於新學期開始要上整天班了,媽媽為了讓阿冬能夠吃到新鮮營養又健康的午餐,每天都會為阿冬準備便當帶到學校,故事就從這裡開始。可是對小朋友來說,新鮮營養又健康很可能是「紅蘿蔔聞起來很臭,花椰菜的味道很奇怪耶!」「吃地瓜會一直放屁,好討厭!」這種以孩子的角度來切入健康飲食的話題,很能引起現場兒童的共鳴。伴隨著劇情的發展,當阿冬因嫌棄媽媽的便當而鬧脾氣,並且不和媽媽說話時,同學羅明歐反問阿冬:那你最戲歡吃媽媽煮的什麼菜?這句話不僅只是台詞,同時也直叩台下小朋友的心房,讓孩子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和阿冬一樣讓媽媽傷心了。

劇中安排了一場校外郊遊,地點就設定於高雄市內的景點,讓人驚喜的是舞台背景的投影並不是現場取景的「照片」,而是一幅幅手繪的地景圖,其實手繪的質感更能貼近孩子的心思,讓孩子從現實生活中透過想像與創造,營造出心中的世界,所以筆者在現場觀察到許多孩子,紛紛伸長小手指著螢幕上的地景圖,發出可愛的讚嘆聲。

《萬》劇的歌舞呈現是另一個亮點。導演的場面調度靈活,演員走位時的動線流暢,加入手偶時都仔細安排畫面的構成,形成一幅幅令人賞心悅目的流動畫面,音樂活潑且節奏自由,擺脫兒童劇歌曲的呆板和重覆性,歌詞用語淺顯又緊扣劇情內容。劇中也捨棄了夾雜式語言的刻意笑料,例如阿冬和同學分食薯條時說:薯條只能分兩根,因為分三根就變成半夜了,取成語「三根(更)半夜」為笑點,呈現腦筋急轉彎的童趣。此外演員無論是說、演、歌、舞的精湛表現,都令人印象深刻。

兒童劇確實「不可兒戲」,因為一次美好的劇場經驗就如同一顆種子,未來將帶給孩子的影響是無法估算的,同時美感須來自長時間的培養,不僅只是視覺、聽覺,更重要的從心理油然而生的那份溫暖感動。期許擁有「童心」的劇場工作者,為兒童創作更多美好的戲劇故事。

《萬能的便當盒》

演出|四喜坊劇集
時間|2016/01/24 11:00
地點|高雄市圖書總館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