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黑暗的火花《噤。濤聲》 跨島計畫
10月
01
2025
噤。濤聲(差事劇團提供╱攝影關立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6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差事劇團與韓國空間劇場(Space theater)共同製作的《噤。濤聲》 跨島計畫,以加薩母親Amel的誦詩,台灣母親劉敏的舞蹈開場,為兩段各自獨立、但相互呼應的獨角戲,建立起反抗的敘事框架,和祝禱的情境氛圍。鍾喬編導的〈噤。濤聲〉,以女子萊莎(鄒青紜)在夢境中的島嶼行腳與記憶追尋為題,攝影者X(余嘉榮)留下的筆記與黑白照片,讓她與左翼革命者/政治受難者相遇,重回白色恐怖時期的火燒島(綠島),在海濤聲中召喚逝者,以救贖生者。X筆記中留下的「濟州島殺戮」文字,引導我們進入田相培(전상배)編導的〈枉死英靈們的慰靈祭〉,巫師(黃美愛〔황미애〕)為遭國家以「叛國」罪名無情殺戮的濟州島民,舉行悼亡的祭祀儀式,接著幻化爲女魂,決意打破亡者的沈默,讓「四三事件」的歷史真相從灰飛煙滅中浮現,生者方能牢記作證。

鍾喬的文本延續過往創作風格,將受難的真實記憶轉化為飽滿詩意的吟誦,田相培(전상배)的文本,則像內視鏡般地直入濟州殺戮現場,照出國家暴力的真相,無辜百姓的苦難。兩人的舞台調度,也展現不同風格:前者以演員在空間中的舞動,意圖重建島嶼意象,呼應攝影者的紀錄,後者則在祭儀的脈絡中,以演員的聲音引導我們進入島嶼的山區,見證生命與夢想的終結。

演出所在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拱廳的空間條件,並不理想,但舞台設計黃池鮮(황지선)以簡單物件裝置,搭配燈光設計崔致煥(최치환)對比強烈的光影變化,和影像設計余嘉榮、李沿承(이연승)的真實影像,有效地創造出充滿象徵意涵的敘事空間,崔景喆(최경철)的音樂設計與傳統伽倻琴的現場演奏,讓文本內涵的詩意得到更完整的發揮。

台韓兩位演員鄒青紜與黃美愛(황미애)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鄒青紜的肢體動作不僅靈活流暢,更蘊含豐富情感,獨白與吟誦,召喚出紅帽老者的魂魄,帶我們回返被濤聲圍繞的孤島,動人心弦。黃美愛(황미애)有強烈的舞台魅力,厚實的聲音,舉手投足如祭司,也彷彿魂靈再現,聲聲泣訴足以穿透時空的隔絕,為我們重建七十七年前的暴力現場,讓我們聽見被槍聲蓋過的呼喊哭泣,同感悲痛。

噤。濤聲(差事劇團提供╱攝影關立衡)

台灣與濟州同為曾受日本殖民的島嶼,戰爭結束、脫離殖民之後,也都曾在過渡的接管政權(國民政府行政長官公署、美國軍政廳)期間,因為經濟情況惡化導致的社會動盪中,發生嚴重的官民衝突(「二二八事件」與「四三事件」),戒嚴令的發布和軍隊的強力鎮壓,更導致數以千計的無辜百姓慘遭屠殺。事件過後,戒嚴體制下的國家發展思維,和冷戰期間的意識形態對峙,也使得這段歷史在台韓兩國被官方長期壓抑,在歷史教育、公共輿論、學術研究中銷聲匿跡,仿佛不曾發生,直到上個世紀的七〇、八〇年代以後,才從民間努力追究事件真相開始,政府接續推動,逐漸讓這段歷史重回公眾記憶。

台灣過去幾年對「轉型正義」工作的推動,縱有不同評價,但也確實有值得肯定的成績,而韓國從金大中在1997年競選總統期間,首次提出「調查四三真相、恢復名譽」政見,盧武鉉於2006年以總統身分,公開為政府作為道歉以來,調查、平反、補償政策的實施,也非全無作為。但,如果受難者與其遺屬都已經得到平反的宣示與實質的補償,歷史真相也都已經得到官方認可,為何劇作家還要堅持提問:「是誰謀殺了殺戮的創傷與記憶?」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作家陳映真,以小說(〈山路〉、〈趙南棟〉、〈鈴鐺花〉)讓「白色恐怖」受難者的生命故事,成為當代文學經典內涵,卻因為他「不合時宜」的政治立場而被遺忘;「四三事件」因為左翼武裝團體的角色,而讓部分韓國民眾,特別是右翼團體,對事件的責任歸屬有不同看法。

噤。濤聲(差事劇團提供╱攝影關立衡)

因此,《噤。濤聲》 跨島計畫台韓兩位編導以劇場詩文、樂舞、影像,穿透表面的意識矛盾,訴諸內在的共同情感,就如同韓國作家韓江的小說《永不告別》,以文學的隱喻、象徵、對比,展現歷史傷痕,抗拒遺忘的致命魅惑,抗拒「重新開始」的虛假承諾,繼續牢記、書寫、辯證。於是,對過去的記憶可以幫助現在,而死者的犧牲可以拯救仍然活著的我們:

「囚禁,點燃著黑暗 也拯救了行走的人 死亡,包圍著生存 也拯救了活著的人」

《噤。濤聲》 跨島計畫  [註1] 


「죽은 자의 이름을 읊어라 唸著亡者之名

산 자여 노래하라 生者啊,歌唱吧

우리 모두 我們所有人」

〈枉死英靈們的慰靈祭〉 [註2] 


「我吸了一口氣後,劃下火柴。沒有點著。再摩擦一次,火柴斷了。我摸到折斷的地方重新劃了一下,火花湧現。像心臟一樣,像顫動的花蕾一樣,像世界上最小的鳥鼓動著翅膀一樣。」

《永不告別》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忘記革命者追求人類共同幸福的理想,受難者後代懷抱對親人的記憶,堅持生命的意志,可以如何落實於平凡日常。

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以濟州島為背景,描述島上蔚藍村居民日常生活與人生悲喜,是一部溫馨動人的通俗電視劇。最後一集,從玉冬大姐去世的悲痛中恢復過來的蔚藍村民們,繼續生活,在與烏山里的年度趣味競賽中,團結一心、認真求勝的精神,為全劇做下最好的結尾,然後從濟州島遠景的畫面中,慢慢浮現出:

「有個使命我們都不該遺忘,我們⽣於這片⼟地,並非為了承受磨難與不幸,我們是為了幸福⽽生,祝⼤家幸福快樂!」

《我們的藍調時光》

感謝差事劇團提供演出文本。
感謝差事劇團提供演出文本。

《噤。濤聲》 跨島計畫

演出|差事劇團、釜山 空間劇場(Space theater)
時間|2025/09/12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拱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