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體現:見證濟州四三事件《噤。濤聲》 跨島計畫
10月
01
2025
噤。濤聲(差事劇團提供╱攝影關立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4次瀏覽

文 許映琪(自由劇場工作者)

一九四七年三月一日,台灣二二八事件的隔天,在韓國,警察無視座騎踢傷幼童,開槍掃射抗議民眾,引發時接管韓半島的美軍和當地警察鎮壓群眾。隨後,一九四八年,為了阻止南、北韓分裂,濟州的獨立與左翼運動者發動武裝起義,招致美軍的清掃行動和大韓民國的焦土政策。這場鎮壓長達七年七個月,是為「濟州四三事件」。儘管今日韓國政府已著手進行平反與賠償,仍免不了各政黨以此進行政治立場角力,污蔑扭曲的言辭不時浮現【1】

繼二○二四年《告別——到南方去》之後,台灣差事劇團再度與韓國釜山空間劇場合作,從對韓國濟州四三事件和台灣綠島政治監獄的田野調查出發,製作《噤。濤聲》跨島計畫(以下簡稱《噤。濤聲》)。差事劇團編導鍾喬和空間劇場編導田相培(전상배)均長年關懷政治歷史與轉型正義,一直在等待能促成這次合作的機會。

作為一九九○年代出生的台灣人,我當如何見證、理解一九四七年韓國濟州四三事件?當我在華山拱廳坐定,友人口述(口述影像:張采軒)與自身體感併用地進入觀演狀態,《噤。濤聲》就為我開啟了通道與入口。

《噤。濤聲》是透過詩化獨白與舞蹈肢體所呈現的兩段獨角戲。一名少女(鄒青紜飾),和一位詩人母親(黃美愛〔황미애〕飾)。少女收到不知名的X(余嘉榮飾)所遺留的日記,火山島上紅帽子的受囚情節,自此侵擾著她的夢,與少女自身因毒癮的牢獄經驗相互牽引、疊合。詩人母親以對國家暴力的控訴、革命理想的宣誓以及人道關懷的詠嘆,超渡冤死亡靈,滌淨生者悲慟,昇華死亡成為記憶、時間成為歷史。

從兩段獨角戲,透過角色的聲音所揭示的身體、能量狀態,我得以窺見政治暴力在個體身上的作用力。至此,濟州四三事件之於我,不再是遙遠的異國故事,甚至也不再是抽象的轉型正義的價值與訴求,而是引發我感應的既真實又具體的體感。我相信,這樣引發我感應的事件中人的身體經驗,正是政治暴力的核心本質和實質意義。

少女的音色細而亮,發聲位置在口腔唇齒,發聲方式氣感重,聲音表情總有種恍惚迷離、不在現場的心口不一感。動作的發動位於身體極為表層之處,我猜測甚至可能是皮膚。整個人呈現出一種支離破碎的狀態,只在表面勉強兜攏回人形。身體裡面寓居著極其巨大的痛苦,遠遠超出她心智的負載,以致反而以疏離和空洞形諸於外。我看著,不禁感到內臟扭絞,坐立難安。甚至在她偶一閃現的輕柔與流線中,我也感受到想哭的心碎。

X何以相信可以把自己的日記託付給少女,其實有跡可循。少女雖在X所承受的國家暴力中並未首當其衝,然少女身處社會邊緣的生命經驗,卻與X的受體制壓迫如出一轍。X知道少女會懂,而實際上政治暴力和社會邊緣的生命經驗,也在少女的夢境中,在少女的潛意識中合流。在藝術手法上,也是將遭受政治暴力類比為掉落社會邊緣底層,互文足義。因此,透過少女的身心狀態,我彷彿也得見X的身心狀態,而這就是政治暴力在個體身上所投下的爆破。

詩人母親的音色溫暖渾厚,發聲位置在下腹部,發聲方式中氣十足,聲音表情充滿穩篤、激情與力量。聲音與身體高度同在與一致。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從身體最深處的核心發動。身體的層次與結構分明又統整。她的身體像老樂器工匠鍛造的工藝,具備禁得起震盪的彈性,富共鳴空間。詩人母親的存在感非常有份量,且充份明暸自己身處何方,進而要在其中站出什麼位置。情感從她的身體裡奔湧流洩,充滿舞台,漫溢至觀眾席,浸染進我的身體,帶來一種舒暢的體感。

這並不是說詩人母親就不會感到痛苦。相反地,她真情流露出她的痛苦難當。即使如此,由於她深知自己問心無愧,故可以無所畏懼,包括無畏國家的壓迫,以及無畏自身的脆弱。面對自身的脆弱與痛苦,她沒有絲毫否認和壓抑,而是予以直面與承接。當她告白她的情感,她不是在進行自我中心的情緒發洩,而是用接住自身的療癒力量再去撫慰他人的具備公共性的溫柔抒情。她既是革命家也是療癒者,既是大母親也是覺醒之人。

透過《噤。濤聲》中的兩副聲音與身體,我在我的身體裡感應到政治暴力所造成的全面的、徹底的、深沉的絕望。我見證到國家暴力如何輾碎人民的身體,同時也見證到人民身體裡面的精神與意志。對我而言,這一切不只是關於絕望,但也不只是關於希望。這一切不只是關於暴力,但也不只是關於力量。對我而言,這是一種在絕望與希望的螺旋,以及暴力與力量的鬥爭之中,所萌發的萬事萬物擾動著、湧動著,且結局尚未分曉的超乎既定語言的存在性的當下。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甚至無法始終維持住對語言的專注。或許在此次製作中,團隊原本就沒有記錄史實的意圖,而僅僅意在開啟感受力的空間。然而,作為長年關懷政治歷史與轉型正義的團隊,除了開啟感受力的空間,在此議題上是否可能再走得更多?如果不記錄史實,則此作似乎能套用在任何一個政治暴力事件之上,那麼台韓跨島合作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又何在?我認為,《噤。濤聲》在語言的詩化上,還需要再做出更多美學讓步,才能對其所指涉的政治歷史負擔起更多重量。


注解

1、 阿潑,〈不能遺忘的面容(上):濟州四三事件,AI修復重現的歷史受難者〉《udn global 轉角國際》(2025/09/22)

《噤。濤聲》 跨島計畫

演出|差事劇團、釜山 空間劇場(Space theater)
時間|2025/09/11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拱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