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莞爾又餘韻迴盪的《中年大叔青春夢》
5月
01
2015
中年大叔青春夢(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5次瀏覽
俞秀青(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助理教授、人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你無法涉入同一條河兩次,因為河水不斷向前流動。

──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希臘哲學家)

詩人路寒袖曾寫下台灣史上最卓越的廣告詞「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每個人都曾經擁有夢想或逐夢,而中年大叔的夢又是什麼?

繼2014年德國弗洛茲劇團 (Familie Flöz) 帶來令人驚喜不已的《天堂大酒店》之後,今年高雄春天藝術節更砸下重金,請來劇團演出規格最大的劇碼《中年大叔青春夢》(Garage D’Or) 。此劇在2010年首演後,緊接著滿檔的世界巡迴,這次更難得到高雄做亞洲獨家演出。弗洛茲劇團雖然是獨立劇團,但自1994年創團以來,二十多年不僅經營有成,更是各大藝術節丶戲劇節爭相邀約的知名劇團,所以德國的杜伊斯堡劇院(Theater Duisburg) 也願意出資與其合作,再夾帶著格拉茲街頭藝術節(La Strada Graz) 的協助製作以及加拿大丶法國戲劇節等之贊助加持,不難想像一齣精緻節目的背後,需要有相當龐大的經費與製作群做為後盾。

《中年大叔青春夢》的導演是麥可.沃格(Michael Vogel),他同時是劇團的聯合創辦人之一。另外劇團之發起人哈喬.舒勒(Hajo Schuler),同時也是所有面具的創造者。此劇主要由五位演員擔任十六個角色的表演,以集體創作的方式切入,從主題丶發展劇情至道具舞台的運用等,都是由五位表演者即興及討論出來的,不論默劇雜耍丶肢體動作丶音樂演奏等都一手包辦,個個多才多藝。演出形式以戴面具的人偶表演為主,雖沒有任何文字口白,卻有最豐沛的情緒張力。加上內容很生活化且劇情平易近人,也是弗洛茲劇團成功的要素。

劇中三位主人翁各自懷抱夢想,他們面臨中年的多重危機,包括:感情平淡丶生活無味丶責任沈重丶事業瓶頸丶子女反叛丶父權淪陷等等問題,生活的困惑掙扎讓他們想再度重拾年少的輕狂。中年大叔們藉著到酒吧鬼混丶製作新機械丶夢想航海丶玩搖滾樂丶凝視外太空等,去逃避現實中一成不變的僵化生活,無耐妻子嚴厲丶小孩失控,眼看光陰荏苒丶歲月如梭,自己已經過了半輩子,加上青春已逝丶體力不支,再不追夢可能就時日過晚了。因此,焦躁不安的情緒,引發更多的恐懼。

《中年大叔青春夢》的舞台設計看似精簡卻充滿著各式機關的變化;同樣的櫃子,在不同的場景丶家庭就成了截然不同的家具。例如是酒吧的吧台,變成廚房的櫥櫃,再幻化成錄音室的鼓座檯。而櫃子前緣往下一拉就是沙發,外加小桌丶抱枕又成了心理醫師的診療室,每一個設計都充滿驚喜與巧思。劇終,三位大叔共同完成夢想,穿上太空裝一起搭上火箭衝向天空。熠熠生輝的紅光和煙霧彌漫的效果,製造出火箭噴射的真實感。

弗洛茲劇團秉持著一貫風格,從頭至尾幽默風趣丶笑點不斷,無數的橋段都教人再三回味。例如:一位熱愛發明的機械男想要洗衣服卻不知如何操作洗衣機,弄壞機器的他干脆把從洗衣機拆下的滾筒,做成嬰兒的電動聲光搖籃,對3C科技狂熱的他炫耀式地用手機遙控著搖籃,加上Led燈的滾筒還可因不同音樂產生快丶慢速度,甚至家裡的機器丶門以及沙發都可以用手機控制,這個看似掌控大局的男人,卻對太太肚子中即將來臨的新生兒充滿恐慌。另一個家庭則是吵吵鬧鬧的小孩們,逼的父親瀕臨崩潰;一會兒小寶寶在哭丶一會兒姊姊欺負弟弟;無法一心二用的男人手忙腳亂的讓食物烤焦了;爸爸顧不到小孩拿熨斗玩並燙破了抹布,小姊姊拿攪拌器絞弟弟的手指頭......,於是太太大發雷霆,忙著收拾殘局。焦頭爛額的先生,心存最後一絲幻想的把模型帆船放在收音機上,卻被強勢的太太收到箱子內。導演藉由生活瑣事突顯男人的窘境與無力感,但手法上諷刺又具詩意,常常令人莞爾又餘韻迴盪。

一齣真正的好戲是不管來看熱鬧的觀眾或是看門道的專家,都可以拍手叫好丶各取所需。劇場人喜歡說的一句話是「魔鬼藏在細節裡」,弗洛茲劇團除了表演者的深厚功力以外,對聲音的態度更是令人折服的。我們聽到戶外的車輛聲,是從窗戶外面傳來的(不是透過劇院音響),而且喇叭或車聲忽遠忽近,極有層次感,叧外Live 演奏的鋼琴丶搖滾樂,以及栩栩如生的嬰兒哭聲也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當細緻的表演丶聲音、影像丶燈光丶舞台都配合的恰到好處時,理所當然地造就一齣可以到全世界趴趴走的好戲。

《中年大叔青春夢》

演出|德國弗洛茲劇團
時間|2015/04/26 14: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弗洛茲劇團運用面具偶一號表情的特色和默劇無聲的肢體表現力,打造無奈又無力的中年大叔特色,而默劇無聲的戲劇張力,呼應男姓在家庭中無聲抗議的窘境。(張明惠)
4月
30
201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