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生中場休息後《中年大叔青春夢》
4月
30
2015
中年大叔青春夢(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6次瀏覽
張明惠(表演藝術教育工作者)

弗洛茲劇團第二次來台演出,同樣以面具偶默劇方式帶來令人笑中帶淚的幽默作品,並僅以五位演員詮釋十八個角色,這次戲劇主題以三位人生來到下半場的中年男子出發,呈現三種不同的人生階段以及男人在婚姻、家庭的處境。一開始透過老人的畫筆,男人與女人交會、生命輪迴,宇宙中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體牽引,個體於是轉變;筆者認為戲劇有意透過老人充滿人生歷練的視野,帶領觀眾窺探現實世界裡中年矛盾的心理,至於老人筆下的人物是否正是劇中三人,場上的情景是老人的人生經歷、所見所聞或純屬虛構,則有待觀眾心領神會。

在酒吧和街景的燈月交輝開場下,點出都會中年男子承受年歲和壓力的常態,年輕曾有過的夢想如今只能在酒杯中載浮載沉,到了中年當該有的差不多有了,來不及擁有的也沒機會享有,工作、家庭、為人父的壓力,夢想真的只剩夢裡想想,眼看生活脫離預想的軌道和習慣,偶爾喘口氣會無意恍神沉浸在過去的熱情裡,但當回過神來卻更感落寞。這個階段的男人對過去和未來逐漸產生矛盾困惑,「中年關卡」油然而生,男人曾是小男孩,當心中的夢想和手裡的玩具追不上年歲的腳步,曾經充滿想像力的小孩,瞬間變成酒吧裡挺著啤酒肚打鼾的大叔,弗洛茲劇團運用面具偶一號表情的特色和默劇無聲的肢體表現力,打造無奈又無力的中年大叔特色,想必讓許多過來人心有戚戚焉,藉由角色的自嘲引起觀眾共鳴,而默劇無聲的戲劇張力,呼應男姓在家庭中無聲抗議的窘境。劇中一只帆船模型成為男人夢想的寄託物,看似有趣的擺飾地盤爭奪戰卻可能是男人在婚姻生活中許多妥協讓步之後,最後地位與自尊的象徵;戲裡的中年男子無法拒絕女人在生命中的存在,卻也沒有辦法和這個佔有自己生命的女人分享所有,帆船模型要表達的是,中年男子能要的不多,只求一個擺放夢想的空間。

三個中年男子面臨的人生階段雖不同,但面對夢想同樣無處抒發、找不到分享的出口。劇中佈景影像的太空人在外太空漂浮不定,暗喻中年的徬徨與不安的意象,外太空真空的狀態對比太空裝和玻璃頭罩,像是因為外在世界令人窒息,所以將自己關在小小的玻璃空間內,尋求一點幻想的空間和個人隱私。其實最初這部作品的場景設定在車庫,也是因為車庫在國外象徵一個男人的私人樂園;雖然這齣戲的主角設定為中年男子,但筆者認為這些中年症候群不僅困擾男人,女人也有相同的感受,又或許不分性別在中年這個特別的階段,都格外容易引發感觸。

角色在一連串掙扎矛盾之後,畫面又回到酒吧場景,酒精作祟下三人以慢動作呈現出無重力的輕盈感覺,滑稽荒唐卻又帶點自娛娛人的諷刺,讓觀眾在淡淡哀傷的情緒裡,敷上一點帖幽默的安慰藥方,故事最終給予期待,結局選擇讓三個人穿上太空裝飛天,是給看完演出感同身受的觀眾一種最溫柔的移情寄託,甜美的氛圍讓中年主題顯得歡樂又積極,彷彿將剛才的人生矛盾都拋諸腦後。筆者覺得這也是弗洛茲劇團善於掌握戲劇悲歡色調的獨到手法,讓人在演出落幕後仍然能在心裡有所發想。

《中年大叔青春夢》

演出|德國弗洛茲劇團
時間|2015/04/26 14:30
地點|高雄市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酒吧的吧台,變成廚房的櫥櫃,再幻化成錄音室的鼓座檯。而櫃子前緣往下一拉就是沙發,外加小桌丶抱枕又成了心理醫師的診療室,每一個設計都充滿驚喜與巧思。 (俞秀青)
5月
01
2015
或許不該單純將各自對於「國家」未來的期許與期望轉作批評作品觀點完整性的工具,那彷彿是去瑞士餐廳抱怨起沒有粄條或cinavu(吉拿富)一般。與其質疑《大使館》中是否缺了哪些當代台灣主體、族群的觀點,影射他方創作者對觀者自身議題的嫻熟與否,甚至上綱至創作資格論的問題等等,不如說這本就是在週轉全球與在地的國際表演藝術生態中,產地—製造—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間錯綜的生產機制下,瑞士創作者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與國/族認同間的觀察與思考。
4月
30
2024
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一向以挑戰劇場設定成規,拓展劇場邊界,純熟運用科技著稱,《這不是個大使館》不僅展現劇團既有特色,更是一個讓人驚奇的精緻手工之作:精巧的紙版模型,簡單的機械裝置,古趣物件(舊式投影機),充滿質樸感的影像,表演者與舞台技術人員,自在地在台上穿梭流動,將演出技術執行貼切地融入戲劇動作的推展,整場演出維持流暢的節奏,而無滯礙,不僅體現劇場的集體創作精神,也隱隱然呼應作品的主題性。
4月
30
2024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