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浸現實縫隙的平行旅行《Good Night & Good Morning》
7月
21
2020
Good Night & Good Morning(Banana Coliving提供/攝影周書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71次瀏覽

黃馨儀(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人們常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即使如此,在過往的觀演經驗中,我們仍可以輕易辨別一齣戲的開始與結束,或許因為踏入了一個劇場/特殊場域,或許是等待燈光轉換與一個演前announce,更直接地經由驗票報導的程序——這些都提供了一個符號,讓觀者知道自己進入了一個新的場域。就此,《Good Night & Good Morning》四位主創者以沈浸劇場為標誌,結合同居公寓發展的演出,就形構了一個有趣的提問:當「沈浸」的時間跨度長達十九小時,「劇場」的開始與結束在哪裡?【1】

抵達,進入同居公寓,雖然一樣會報到,但這個動作卻有其模糊性:是報到看戲更多?還是報到住宿更多?帶著一晚的個人行李,對於後者的期待更深,但這期待卻又混雜著對演出的好奇。而因工作晚到的我,抵達時,公共空間已有著滿滿參與者,佔據著沙發、餐桌或是地板一隅,有人做著自己的事,有人和其他人聊著天,生活感十足。還不能入住,只能先寄物,我拿到一個信封和提醒「七點有事發生、要準時用完餐洗碗」的紙條,帶著演出會需要的手機與耳機回到公共空間。除非躲進廁所,不然就只能跟人群在一起。這是一群我知道將要共處一晚的陌生人,將會有關係卻可能也不會有關係,於是有了種曖昧的刺激感。這不是劇場的對號入座,也難以成為超然的旁觀者,當然還是可以找個角落偷偷觀察大家,但當進入便是應允了「共居」。

如果說沈浸是劇場,是在創造世界,讓觀眾主動參與並共享經驗【2】,那《Good Night & Good Morning》確實成功達成了這個指標的定義。不過這個創造卻又很狡猾,因為其依附在「同居公寓」的真實場域之中,再用「沈浸劇場」挑撥的現代人嚐鮮的好奇感,尤其在無法出國的疫情時代,參與者是想沈浸在劇場裡?還是沈浸在外宿的公寓裡?


Good Night & Good Morning(Banana Coliving提供/攝影周書漢)

《Good Night & Good Morning》由四位主創者製作,同時有兩件事在進入公寓時發生:李南煖與劉曜瑄在客廳的現場彈唱、與參與者閒聊,建構著輕鬆且親密小型音樂會的氛圍。而在開放式的廚房裡,鄔曉萱則承裝分送著餐點——當晚是印度咖哩和香料茶,還有無限供應的啤酒。無論是談話、點唱、吃食,都是很符合空間、不刻意地發生,直到入住時小紙條暗示有事情會發生的晚上七點一到,才氛圍一變。燈光暗下,李南煖與先前親和樣貌不同,表情凝重與堅硬,拿出筆電,打開來自時空旅人香蕉魚怪異的問候影片。香蕉魚自稱是穿梭時空的未來宇宙生物,而我們的第一任務就是一起打開信封、拼湊出他給我們的信與這裡的地圖。地圖中標誌了九個地點,都有QR-code,儲存了不同的故事檔案。接下來約莫一個小時,參與者便各自戴上耳機自由穿梭空間、尋找與傾聽檔案。

雖然是九個檔案,但其實是三個主人翁的故事,分別是十三年前搬離這裡的女孩(和她弟弟),談著變化、遺忘、溝通與告別;還有十年前住在這裡的人,述說著旅行、愛情、離開與關係;三年前旅行到印度的女孩談論著文化、國界、時間與去留。過程中,也有對應角色的三名表演者,在所處的故事空間中穿梭,並且有各自的存在質地。對比於鄔曉萱旅行印度的休閒與日常身體,曾智偉則是誇張裝扮,以形體賦形,穿梭展現故事中蝴蝶的形象。而李南煖則是維持著陰沈,如在關係的空洞中,並也就此索討著。

雖然傾聽音檔的過程會有一些探索指示,但其實更多的時間仍在傾聽,能達成的探索有限,不過卻也在這樣獨自的過程中開始安靜下來。看著經過身邊的人、對眼共處一室,而自己戴著耳機,在昏暗的公寓角落裡,可以一個人、也不是一個人。耳機、擦身、停留、穿梭、喃喃地聲音與故事,形成了一個個都市寂寞個體的暗喻與表徵,體現了現在都市的漫遊,在房內沈澱,在耳裡迴盪,對應著自己的幽微的心靈。是呀,我們試著到陌生的地方,住宿、旅遊、離開不想待的地方,尋找欲留之處。因為寂寞出走,因為寂寞回家,又因為待久了而寂寞。停不了的移動,藉由工作、旅行、戀愛,無有歇止。

所以在這裡,酒精、耳機與故事,同時處理著敞開與封閉,慢慢沈浸回自己。在灰階的寂寞之後,香蕉魚嫵媚嬌艷地具體登場了。香蕉魚向我們一個個問候、詢問姓名,邀請我們圍圈坐下並寫下一個困擾的疑問。這個疑問會再經由我們彼此輪流抽出、給予答案,最後每人都會得到一張明信片,寫下一段要給未來自己的話(並且將會被寄出)。這是一段突然切換又需要聚集分享的互動,需要一定程度地敞開,弄不好絕對很尷尬,但香蕉魚表演者邱柏翔拿捏地十分恰當,巧妙運用香蕉魚角色的異質與跳脫,製造超越現實可能,使得這段揭露具有趣味與非現實性,卻又能開放與優雅親和地承接現場的反應,使分享能夠安全與真誠,並使得前一段原子化的個體,在這裡有了成為群體共同支持的可能。大家提問著時間、提問著自己的樣貌、提問著告別關係——為什麼人一定要move on,要怎麼才能活在當下?我們都不同,卻又如此真切地乘載著相似的煩惱。

當香蕉魚離去,又回到現實的同居公寓之後,「沈浸劇場」已經結束,表演者退房,但觀演者還在這裡。場域有了某種意義的延長與變質,卻仍有其特殊性,我們還在時間與空間裡,但卻是某一種平行時空,平行著現實生活,只要我不check out便好像可以留在著個可能與非可能的夾縫。

如果沉浸式劇場是一種讓觀眾更能親近表演的形式,希望透過不同方式邀請觀眾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更加涉入其中,成為藝術效果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個觀看者(spectator),【3】那《Good Night & Good Morning》似乎是又開啟一個新可能,勾連著共居的意涵與實體空間,加深了劇場的奇幻性,藉由藝術超越了藝術,沈浸回到生活的想像,回到個體與連結,然後在可以休止的平行時空裡,再次找到離開虛構的力量,再次回到現實。然而關於沈浸,水面上下的真假如何?真實與虛構有多少互為依憑?或許也就是因為沈浸劇場仍新穎且有實驗空間,才讓各式作品有隱身其下、開創嘗試的可能?如同本作裡多種樣貌的香蕉魚。

註釋

1、《Good Night & Good Morning》活動標題為「生活實驗中:共居體驗 X 19小時沈浸式劇場」,程序上為當晚17:00報到、隔天中午12:00前退房之十九小時體驗。但參與者可依自行狀況選擇提早退房。

2、引自耿一偉〈導言:讓觀眾參與創造〉。《虛擬真實:沈浸式劇場創作秘笈》,傑森・華倫著,杜秀娟譯。書林出版,2020;頁4。

3、引自傑森・華倫著,杜秀娟譯,《虛擬真實:沈浸式劇場創作秘笈》。書林出版,2020;頁7-10。

《Good Night & Good Morning》

演出|李南煖、鄔曉萱、曾智偉、曾歆雁共同主創
時間|2020/07/18 17:00-2020/07/19 12:00
地點|香蕉同居中Banana Co-livin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