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死」之外《4.48》
10月
08
2013
4.48〈感官_觀感 實驗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79次瀏覽

演出:感官_觀感 實驗劇場

時間:2013/09/10 23:00

地點:高雄院子劇場 

文  洪子婷(高雄市立美術館實習生)

《4.48精神崩潰》是英國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傳世的最後一本劇作,在進入療養機構治療憂鬱症後,有段時間肯恩察覺自己每天都會在清晨4點48分醒來,那是黎明前夜晚最深的時刻。延續《渴求》使用代號模糊角色形象和關係的手法,《4.48》的文本是發散的,肯恩並未明確設置角色與文字之間的關係,每一句文字都具有成為舞台指示或台詞的可能性,破除了角色與台詞、舞台指示之間的連結,讓人聯想到電影《入侵腦細胞》中私密又赤裸的個人意識世界,形成獨特的文本空間。

院子劇場的「院子」需從鹽埕街上的小巷子進入,巷子極窄,僅容一人通行。在五福路與鹽埕街交叉口的建築側面,是巨大的九宮格透明櫥窗,打著不同色的燈,裡頭坐著被繃帶纏繞全身的人體,依循著不知從何而來的節奏,痙攣似地擺動身體。將近深夜的時分,平日熱鬧的五福路上已少有人車,在在預告著一種孤獨又喧囂的氛圍。劇場位於二樓,狹長的室內空間沒有空調,鋪設在觀眾席下的氣泡紙每踩一步就會發出的破裂聲,六十分鐘的時間很容易因為悶熱而感到焦躁,與劇情基調不謀而合。

《4.48》的導演王品翔挪移了肯恩看似囈語的文本順序,整理成屬於女病患的「錯亂的精神世界」,以及身著整齊西裝、白色醫師袍的男醫生代表的「理性秩序的現實」,並且讓劇情有跡可循,逐漸引導觀眾理解:這是女病患求生不得,轉而求死的掙扎過程。肯恩寫畢劇本、度過二十六歲生日後不久,便在精神病院自縊。演出的結尾也如法炮製,安排女病患套上繩索後,垂下簾幕,宣告一切的終結。

本次製作像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一道題目,從氛圍到角色塑造都溢滿死亡的氛圍,情節安排著重於彰顯女病患對於繼續生存的無能為力,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強調著她已經被宣判不正常,宛如踩破的氣泡紙,已遭到不可逆的破壞,唯一能夠成功自這個宣判中解脫的辦法就是死亡。

稍微知曉肯恩的觀眾都知道肯恩本人的生命結局,於是劇中死亡的來臨顯得太過理所當然。製作團隊在角色的情緒鋪陳、情節的安排上,都力有未逮,當語言經過整理和歸納,清楚地藉由歇斯底里的女病患與前來給予協助的醫生區隔出「正常」與「不正常」的界限,也讓觀眾在無形中已經自動選邊站,反而讓肯恩文本中混淆邊界後所產生的空間萎縮。即使當中有不少女病患示弱的場景,如與醫生間的拉扯、摔倒在地後哭泣,也因為觀眾心理上已和「不正常」的女病患產生高低差,而未能真正建立橋樑,使觀眾像置身事外看了場屠宰秀一般,徒留掙扎的形式以及同情。

但《4.48》,亦或說是選擇自殺的作家遺作,所留下的就只有「求死」一念可供解讀嗎?文本中被刪去的台詞如「我沒有死的欲望/沒有一宗自殺有過」,以及文本開頭、提及人際關係的「但你有朋友。/你有許多朋友。你給了你朋友什麼讓他們這樣幫你?/你給了什麼?」都值得玩味,卻沒有被消化進劇中。使人疑惑:是否製作團隊所追求的只是合乎求死的脈絡舖排。肯恩藉《4.48》在個人的創作領域開疆闢土,後世的解讀也不必自我設限。生活在肯恩已逝之後的此刻的劇場工作者,除了朝劇作家的墳墓丟入更多同情的花朵以外,或許還有更多的可能性能夠嘗試,例如理解,例如找出在死之中,對生的渴望。

附釋:本文關於莎拉.肯恩中文劇作、劇名等,皆引用自胡開奇先生之譯本。

《4.48》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