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死」之外《4.48》
10月
08
2013
4.48〈感官_觀感 實驗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95次瀏覽

演出:感官_觀感 實驗劇場

時間:2013/09/10 23:00

地點:高雄院子劇場 

文  洪子婷(高雄市立美術館實習生)

《4.48精神崩潰》是英國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傳世的最後一本劇作,在進入療養機構治療憂鬱症後,有段時間肯恩察覺自己每天都會在清晨4點48分醒來,那是黎明前夜晚最深的時刻。延續《渴求》使用代號模糊角色形象和關係的手法,《4.48》的文本是發散的,肯恩並未明確設置角色與文字之間的關係,每一句文字都具有成為舞台指示或台詞的可能性,破除了角色與台詞、舞台指示之間的連結,讓人聯想到電影《入侵腦細胞》中私密又赤裸的個人意識世界,形成獨特的文本空間。

院子劇場的「院子」需從鹽埕街上的小巷子進入,巷子極窄,僅容一人通行。在五福路與鹽埕街交叉口的建築側面,是巨大的九宮格透明櫥窗,打著不同色的燈,裡頭坐著被繃帶纏繞全身的人體,依循著不知從何而來的節奏,痙攣似地擺動身體。將近深夜的時分,平日熱鬧的五福路上已少有人車,在在預告著一種孤獨又喧囂的氛圍。劇場位於二樓,狹長的室內空間沒有空調,鋪設在觀眾席下的氣泡紙每踩一步就會發出的破裂聲,六十分鐘的時間很容易因為悶熱而感到焦躁,與劇情基調不謀而合。

《4.48》的導演王品翔挪移了肯恩看似囈語的文本順序,整理成屬於女病患的「錯亂的精神世界」,以及身著整齊西裝、白色醫師袍的男醫生代表的「理性秩序的現實」,並且讓劇情有跡可循,逐漸引導觀眾理解:這是女病患求生不得,轉而求死的掙扎過程。肯恩寫畢劇本、度過二十六歲生日後不久,便在精神病院自縊。演出的結尾也如法炮製,安排女病患套上繩索後,垂下簾幕,宣告一切的終結。

本次製作像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一道題目,從氛圍到角色塑造都溢滿死亡的氛圍,情節安排著重於彰顯女病患對於繼續生存的無能為力,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強調著她已經被宣判不正常,宛如踩破的氣泡紙,已遭到不可逆的破壞,唯一能夠成功自這個宣判中解脫的辦法就是死亡。

稍微知曉肯恩的觀眾都知道肯恩本人的生命結局,於是劇中死亡的來臨顯得太過理所當然。製作團隊在角色的情緒鋪陳、情節的安排上,都力有未逮,當語言經過整理和歸納,清楚地藉由歇斯底里的女病患與前來給予協助的醫生區隔出「正常」與「不正常」的界限,也讓觀眾在無形中已經自動選邊站,反而讓肯恩文本中混淆邊界後所產生的空間萎縮。即使當中有不少女病患示弱的場景,如與醫生間的拉扯、摔倒在地後哭泣,也因為觀眾心理上已和「不正常」的女病患產生高低差,而未能真正建立橋樑,使觀眾像置身事外看了場屠宰秀一般,徒留掙扎的形式以及同情。

但《4.48》,亦或說是選擇自殺的作家遺作,所留下的就只有「求死」一念可供解讀嗎?文本中被刪去的台詞如「我沒有死的欲望/沒有一宗自殺有過」,以及文本開頭、提及人際關係的「但你有朋友。/你有許多朋友。你給了你朋友什麼讓他們這樣幫你?/你給了什麼?」都值得玩味,卻沒有被消化進劇中。使人疑惑:是否製作團隊所追求的只是合乎求死的脈絡舖排。肯恩藉《4.48》在個人的創作領域開疆闢土,後世的解讀也不必自我設限。生活在肯恩已逝之後的此刻的劇場工作者,除了朝劇作家的墳墓丟入更多同情的花朵以外,或許還有更多的可能性能夠嘗試,例如理解,例如找出在死之中,對生的渴望。

附釋:本文關於莎拉.肯恩中文劇作、劇名等,皆引用自胡開奇先生之譯本。

《4.48》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