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上眼,貼近想像的起點《拇指小英雄》
8月
03
2017
拇指小英雄(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86次瀏覽
羅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生)

臺北兒童藝術節與義大利拉菲爾合作社聯合製作的《拇指小英雄》在今年暑假迎地兩百場演出,總是甫一開賣旋即售罄的小拇指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讓這齣戲跨越兒童戲劇與一般戲劇的分野,成為一部導演姬雅拉・瑰蒂心目中的「讓大人小孩都能深思與沈浸的作品」?

沒有過多花俏繁複的舞台裝置,也沒有眼花繚亂的燈光特效,更沒有絢爛華麗的戲服,全劇十幾位角色(主角小拇指、小拇指六個哥哥、小拇指的父母、吃人妖、妖怪太太、加上中性的旁白),只由一位說故事姊姊扮演,看似樸實無華的七十分鐘,其實蘊含細膩的巧思與精緻的設計。演出絕無冷場的關鍵,除了藍貝芝生動富有感情與戲劇張力的聲音,還有幕後音效演員與音響技術天衣無縫的搭配。

在這個崇拜數位科技的時代,《拇指小英雄》回歸到劇場最初的信念——想像力,這個想像力的建構不只是來自聽覺(大部份對這齣戲的評論重點放在「聽」,例如一進入劇場,門板上畫著一隻耳朵,以及前台人員不斷提醒大小觀眾,要靜下心聆聽),筆者認為,環境的建構亦是一大功臣。這是一個聚焦在森林故事,故觀眾進入如樹洞般的劇場空間,地上踩的是帶著木質味的軟木屑,空氣中嗅著不知名的樹木精油香。觀眾席的設計更是一大特色,觀眾不是排排坐在椅子上,而是「躺」在一張張小床(的確是針對兒童設計的尺寸,而非身高超過一米七的大人)更令人興奮的是可以「鑽」進被子裡,以放鬆的姿態,享受這個有點暗黑的童話故事。

故事中並沒有王子與公主浪漫的相會,大小朋友必須跟著主角小拇指,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以及每個大小朋友都恐懼面對的問題:遺棄。故事裡的小拇指遭遇父母的遺棄,並且面對食人妖的死亡威脅,暴力又帶點血腥的內容,隨著現場音效默契滿分的搭配,觀眾身歷其境,其中一段敘述食人妖舉著燈,查看生人的場景,說故事姊姊突然起身,舉起吊在半空中的一盞燈,照著觀眾席上下舖四處打探,被光照到的小朋友,面露驚喜又一點興奮地驚恐,此刻,觀演關係暫時被打破,觀眾已然進入故事情境中。

一片繪聲繪影中,每每遇到緊張萬分,或是敘述節奏較為零碎的片段,說故事姊姊則會適時跳出來,疏離出故事情境,反問現場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麼小拇指不害怕嗎?」「你們猜猜看七個兄弟現在人在哪裡?」宛如莎劇《暴風雨》中,波羅士貝羅向女兒米蘭達敘述自身的身世那般,不斷詢問對方是否有注意聽,其實也是不斷提醒觀眾,切勿太入戲或是太出戲,敘述者的操弄語言的魔法,一秒入戲,一秒出戲,觀眾亦隨著說敘述者穿梭現實與虛幻,一切都建築在「想像力」之中。

這是一場看似平淡實則豐富的演出,散場後位小朋友對著他的看戲夥伴說:「剛剛講到好可怕的地方,我一直聞著手上的味道(前台提供木質精油讓小朋友塗抹熏香),就覺得不害怕了!」另一個小朋友對著在劇場外等待的家長說:「我不敢自己睡一張床,我跟不認識的小朋友一起擠在一起」,這些孩子已然跟著小拇指一樣變得勇敢,所謂勇敢並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勇於承認並且願意描述恐懼,並且尋找舒解以及釋放的方法,就如同藍貝芝在節目單上說的「每次演出我都在想自己或許正參與某位小朋友長勇氣的過程」,而大人觀眾如我像個孩子般,也經歷了一場奇幻的冒險之旅,見識到想像力的驚人力量。

《拇指小英雄》

演出|義大利拉斐爾藝術合作社
時間|2017/07/27 14:30
地點|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出後約十分鐘的後臺導覽,一窺這些在房間內聽到的各式聲響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進入後台的解說方式一方面讓小朋友明白劇場是如何建構出來的,一方面也打破了對於未知的黑暗空間與故事情境的恐懼。(羅倩)
3月
25
2017
短暫的互動當作情緒繼續堆疊的停損點,小孩不至於過度恐懼而不敢聽下去,一來順利讓故事層次分明、高潮迭起,也達成間離效果,幫助幼小觀眾了解自己此刻是在經歷一個故事,而非發生在生活中。(陳明緯)
3月
22
2017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