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在劇場中學習《拇指小英雄》
3月
25
2017
拇指小英雄(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3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拇指小英雄》從2010年在台灣首演,今年跟著台南藝術節來到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五場(是次參與第194場)。驗票入場後,小朋友好奇的在桌前拿起沾有各種香味的海綿聞芳香的味道,白色薔薇、柚香冰茶、勇者無懼、抹茶等等,「選一顆石頭,沾一種香味」成了開演前小朋友手中的小禮物。

「大家安靜下來聽我說」,進場前工作人員細心的解說《拇指小英雄》的創作緣由與演出特色,特別強調這是「聽的演出」。提醒小朋友與家長看戲可能會發生的狀況:空間很黑要小心腳步、不能偷偷吃糖果、不能大聲講話大家都會聽到、可先上洗手間、怕黑或其他原因中途離場就不能再進場等等的須知,為大小朋友共同做了貼心的演出提醒,也讓小朋友能在進場前將原本紛鬧嬉戲的情緒緩和下來,做好進入演出的準備。

這是一場「聽的演出」,在進入裝置之前,一個耳朵造型的輪廓標誌在入口上方位置,每場限定五十位觀眾,每人選擇一張床,脫鞋後躺下,四周圍亦有提供上下舖,待大家就定位後,說故事姊姊藍貝芝在空間正中央坐著,手捧一本大書,頭頂上有一盞黃燈,邀請大家閉上眼睛,空間中聞到淡淡薰衣草或類似森林氣息的味道,開始聽故事⋯⋯。

《拇指小英雄》的空間裝置帶有床邊說故事的性質,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對於兒童劇場來說,小朋友藉由參與的形式,透過劇場能體驗到什麼?以下提出四點觀察:一開始小朋友透過各自喜好選擇的小石頭,和故事中小姆指為了找回家的路沿路所丟下的白色鵝卵石,是劇場演出帶來的第一個驚喜,因為大部份小朋友都把小石頭放在口袋或手中。第二是在說故事的過程中,說故事姊姊會對於故事進展提出問題,透過小朋友的回應來和故事產生互動,一同幫助小姆指克服困難。三則是在食人怪發現七個躲在家的伐木工的孩子們時,說故事姊姊提起頭頂上的燈照亮現場的床鋪,巧妙的將故事空間與劇場空間結合在一起,擴大了聽故事以外的情境想像。

最後一個令人欣賞之處,則是演出後約十分鐘的後臺導覽,一窺這些在房間內聽到的各式聲響是如何製造出來的。一開始音效演員問大家,剛剛有覺得很害怕嗎?有些小朋友說:「害怕」,有些說「不會」。想起演前解說時工作人員提到的「體驗恐懼但不會受傷」,這是劇場形式所能帶來想像。如用一大團沖洗過的底片踩出踏過樹葉的聲音、鋸木頭的蹦蹦聲、貓砂灑向裝置上方代表下雨聲、敲擊鎖鏈來模擬大門開門的沈重聲響等等,也邀請小朋友對於聲音如何製造出來進行發問,提問非常踴躍,氣氛融洽。進入後台的解說方式一方面讓小朋友明白劇場是如何建構出來的,一方面也打破了對於未知的黑暗空間與故事情境的恐懼(喜歡吃小朋友的食人怪)。

從小朋友在演出結束後就馬上對父母說:「我想再看一次。」到演後導覽,看到許多父母投入與滿意的神情,以兒童戲劇與親子共賞的面向來說,讓小朋友在黑暗中學習放鬆、強調聆聽故事開啟想像、帶動小朋友提出解決方案幫助小拇指回家、戰勝被遺棄的恐懼等等,《拇指小英雄》的演出形式與故事內容,營造了親子一同參與與學習的劇場體驗。

《拇指小英雄》

演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時間|2017/03/19 10:3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進入如樹洞般的劇場空間,地上踩的是帶著木質味的軟木屑,空氣中嗅著不知名的樹木精油香。觀眾席的設計更是一大特色,觀眾不是排排坐在椅子上,而是「躺」在一張張小床,更令人興奮的是可以「鑽」進被子裡,以放鬆的姿態,享受這個有點暗黑的童話故事。(羅瑄)
8月
03
2017
短暫的互動當作情緒繼續堆疊的停損點,小孩不至於過度恐懼而不敢聽下去,一來順利讓故事層次分明、高潮迭起,也達成間離效果,幫助幼小觀眾了解自己此刻是在經歷一個故事,而非發生在生活中。(陳明緯)
3月
22
2017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