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在劇場中學習《拇指小英雄》
3月
25
2017
拇指小英雄(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9次瀏覽
羅倩(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拇指小英雄》從2010年在台灣首演,今年跟著台南藝術節來到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五場(是次參與第194場)。驗票入場後,小朋友好奇的在桌前拿起沾有各種香味的海綿聞芳香的味道,白色薔薇、柚香冰茶、勇者無懼、抹茶等等,「選一顆石頭,沾一種香味」成了開演前小朋友手中的小禮物。

「大家安靜下來聽我說」,進場前工作人員細心的解說《拇指小英雄》的創作緣由與演出特色,特別強調這是「聽的演出」。提醒小朋友與家長看戲可能會發生的狀況:空間很黑要小心腳步、不能偷偷吃糖果、不能大聲講話大家都會聽到、可先上洗手間、怕黑或其他原因中途離場就不能再進場等等的須知,為大小朋友共同做了貼心的演出提醒,也讓小朋友能在進場前將原本紛鬧嬉戲的情緒緩和下來,做好進入演出的準備。

這是一場「聽的演出」,在進入裝置之前,一個耳朵造型的輪廓標誌在入口上方位置,每場限定五十位觀眾,每人選擇一張床,脫鞋後躺下,四周圍亦有提供上下舖,待大家就定位後,說故事姊姊藍貝芝在空間正中央坐著,手捧一本大書,頭頂上有一盞黃燈,邀請大家閉上眼睛,空間中聞到淡淡薰衣草或類似森林氣息的味道,開始聽故事⋯⋯。

《拇指小英雄》的空間裝置帶有床邊說故事的性質,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對於兒童劇場來說,小朋友藉由參與的形式,透過劇場能體驗到什麼?以下提出四點觀察:一開始小朋友透過各自喜好選擇的小石頭,和故事中小姆指為了找回家的路沿路所丟下的白色鵝卵石,是劇場演出帶來的第一個驚喜,因為大部份小朋友都把小石頭放在口袋或手中。第二是在說故事的過程中,說故事姊姊會對於故事進展提出問題,透過小朋友的回應來和故事產生互動,一同幫助小姆指克服困難。三則是在食人怪發現七個躲在家的伐木工的孩子們時,說故事姊姊提起頭頂上的燈照亮現場的床鋪,巧妙的將故事空間與劇場空間結合在一起,擴大了聽故事以外的情境想像。

最後一個令人欣賞之處,則是演出後約十分鐘的後臺導覽,一窺這些在房間內聽到的各式聲響是如何製造出來的。一開始音效演員問大家,剛剛有覺得很害怕嗎?有些小朋友說:「害怕」,有些說「不會」。想起演前解說時工作人員提到的「體驗恐懼但不會受傷」,這是劇場形式所能帶來想像。如用一大團沖洗過的底片踩出踏過樹葉的聲音、鋸木頭的蹦蹦聲、貓砂灑向裝置上方代表下雨聲、敲擊鎖鏈來模擬大門開門的沈重聲響等等,也邀請小朋友對於聲音如何製造出來進行發問,提問非常踴躍,氣氛融洽。進入後台的解說方式一方面讓小朋友明白劇場是如何建構出來的,一方面也打破了對於未知的黑暗空間與故事情境的恐懼(喜歡吃小朋友的食人怪)。

從小朋友在演出結束後就馬上對父母說:「我想再看一次。」到演後導覽,看到許多父母投入與滿意的神情,以兒童戲劇與親子共賞的面向來說,讓小朋友在黑暗中學習放鬆、強調聆聽故事開啟想像、帶動小朋友提出解決方案幫助小拇指回家、戰勝被遺棄的恐懼等等,《拇指小英雄》的演出形式與故事內容,營造了親子一同參與與學習的劇場體驗。

《拇指小英雄》

演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時間|2017/03/19 10:3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進入如樹洞般的劇場空間,地上踩的是帶著木質味的軟木屑,空氣中嗅著不知名的樹木精油香。觀眾席的設計更是一大特色,觀眾不是排排坐在椅子上,而是「躺」在一張張小床,更令人興奮的是可以「鑽」進被子裡,以放鬆的姿態,享受這個有點暗黑的童話故事。(羅瑄)
8月
03
2017
短暫的互動當作情緒繼續堆疊的停損點,小孩不至於過度恐懼而不敢聽下去,一來順利讓故事層次分明、高潮迭起,也達成間離效果,幫助幼小觀眾了解自己此刻是在經歷一個故事,而非發生在生活中。(陳明緯)
3月
22
2017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