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歷其境,Zero to Hero的冒險《拇指小英雄》
3月
22
2017
拇指小英雄(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0次瀏覽
陳明緯(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所籌措的《拇指小英雄》原是義大利拉斐爾藝術合作社的作品,改編自法國童話《小拇指》,自2010年與原創團隊在台北兒童藝術節演出後頗獲好評,於2012年重製演出,至今已連續六年上演,每次演出票券總是搶購一空,可見其獨特的題材及演出形式獲得肯定。此次演出為台南藝術節台灣精湛系列之親子節目,此場次兒童觀眾年齡橫跨4到13歲。

入場前,引導人員集合觀眾說明這是一場用「聽」的表演,觀眾進「劇場」後會被帶至一個入口,走進一看,彷彿踏入了一座小孩的宿舍,上下鋪及單人床有約五十個床位,說故事姐姐請大家選一張喜愛的床鋪「入座」,頭上懸吊那盞室內僅有的燈,如權力的象徵,孩子們都乖乖地聽她的話快速就位。「你可以選擇躺著,閉上眼睛,聽我說一個故事。」觀眾自由選擇觀賞演出的方式,不用特別拘謹,躺在床上讓人格外放鬆,孩子們甚至可以跟父母共擠一床。

故事的主角小拇指在七兄弟中排名老么,面臨父母兩度因財務危機而將孩子們故意遺棄在森林中,皆發揮智慧順利克服危機,找到回家的路,但在過程中仍遭遇許多困難,包括拿來做記號的麵包屑被吃掉而迷失方向、誤闖巨人的家面臨被吃掉的災難。配合故事的情境,木屋外會有相對應的音效,這也是本劇最大的特點,場外的聲音演員運用不同的素材製造效果,走在森林中踩到樹葉、一群小孩被趕下床的匆忙腳步聲、馬蹄聲等,閉上眼睛,彷彿自己是故事中的某個旁觀者。但因本劇如此獨特的演出形式,叫人帶著極高的期待觀賞演出,對於缺少如森林、夜晚等環境音的營造,不免感到有些失望,尤其在表現巨人(劇中的壞蛋)部分情緒的音效,多以摔東西來呈現,雖可讓觀眾感到驚嚇和恐懼,然而運用多次後威力自然會減弱,腦中對於這些畫面的想像怕會流於同樣場景或單調。

本劇唯一看得到的「人」,說故事姐姐,在述說故事和扮演(模仿)角色聲音兩個身分穿梭,故事節奏掌握極佳且流暢,僅有兩次與聲音演員的cue點等待有點過長。故事的劇情對年齡較小的兒童觀眾可能會感到緊張可怖,姐姐會在情節將邁入該段最可怕的事發生前,跳出故事與觀眾短暫互動,互動的手法可能是詢問主角現在到了哪裡?知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將短暫的互動當作情緒繼續堆疊的停損點,小孩不至於過度恐懼而不敢聽下去,一來順利讓故事層次分明、高潮迭起,也達成間離效果,幫助幼小觀眾了解自己此刻是在經歷一個故事,而非發生在生活中。

雖然此次演出以聽和聲音表現為主,但不少視覺上的效果在演出中被處理得很細緻,說故事姐姐在扮演恐怖角色(如:巨人)時,聲音透過混音處理變得極為低沉,若此時仍在觀看的觀眾眼前依舊出現這位姐姐,則無說服力且不合邏輯,所以每當扮演到此角色時會將身體壓低,代表某種角色切換的儀式;而在緊張氣氛、巨人逼近時,也會運用室內唯一一盞吊燈照觀眾的臉,讓觀眾有危險就在眼前的感受;與孩子互動時也會考量自己的面向並給予回答的孩子回應(包括表情),效果顯著且讓大家參與意願更高。

針對此場演出提到稍嫌可惜的部分,首先便是扮演說故事姐姐的藍貝芝因感冒(後來說明是空氣過敏)而導致聲音表現明顯受影響,但在此狀態仍能做出快速切換角色聲音,並且搭配生動的聲情,實屬不易;再來就是筆者對於劇中偶爾出現的台語感到困惑,若是要與本土結合,此方法或許非最佳方式,因為全劇僅有一兩句台詞使用台語講,且是夾雜在小拇指七兄弟緊湊的對談中,感到有些刻意且突兀,建議換回國語以連貫,或者是讓這幾句台語出現得更有動機或目的性,以免聽不懂台語或很認真在聽劇的觀眾突然反應不過來。

面對恐懼,我們會如何面對?我們又會如何教導兒童去面對恐懼?演出完畢後,引導者詢問兒童觀眾是否恐懼?並向家長觀眾們闡述本劇「想讓孩子體會恐懼但不受傷」、「重溫親子床邊故事的感覺」兩項理念。確實如此,從一踏入木屋,場景便與故事多次產生連結,姐姐在床邊說著一個關於面對恐懼的故事,小拇指半夜得知自己的父母將要拋棄他們、揣測巨人可能在夜晚將自己吃掉,躺回床上的他是如何面對這些恐懼?同時,躺在床上聽故事的觀眾們又是如何理解這些恐懼?除了「聲」歷其境,也確實經歷了一場從小拇指變英雄的旅程。

《拇指小英雄》

演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時間|2017/03/18 14:30
地點|台南新營文化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進入如樹洞般的劇場空間,地上踩的是帶著木質味的軟木屑,空氣中嗅著不知名的樹木精油香。觀眾席的設計更是一大特色,觀眾不是排排坐在椅子上,而是「躺」在一張張小床,更令人興奮的是可以「鑽」進被子裡,以放鬆的姿態,享受這個有點暗黑的童話故事。(羅瑄)
8月
03
2017
演出後約十分鐘的後臺導覽,一窺這些在房間內聽到的各式聲響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進入後台的解說方式一方面讓小朋友明白劇場是如何建構出來的,一方面也打破了對於未知的黑暗空間與故事情境的恐懼。(羅倩)
3月
25
2017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