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彼時是哪一刻?《一座消失的城門、死刑犯與他們的魚塭》
4月
23
2019
一座消失的城門、死刑犯與他們的魚塭(耳邊風工作站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4次瀏覽
呂政達(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生)

時代轉變,變化最大也最不明顯的,便是城市地景了。其總在不經意間改變,哪邊又被剷平變工地,哪邊又新建好商場大樓,而我們所站立的這塊土地,曾經的樣貌又是如何?《一座消失的城門、死刑犯與他們的魚塭》(全名為《一座消失的城門、死刑犯與他們的魚塭》城市打版術:小西門下的地景重返)從小西門原址周圍出發,尋找那些已經消失,卻還留在當地居民記憶中的城市地景。因道路拓寬被搬離的小西門城門、關押死刑犯的監獄與處刑的刑場、死刑犯勞動的魚塭,在深夜的城市漫遊中,一步一步地窺探過往的痕跡。

三位創作者分別負責主題「消失的小西門」、「消失的監獄」、「消失的魚塭」,除了「消失的魚塭」的創作者妳太甜是影像創作外,其餘兩位創作者婷詠、楊大德都是現地創作。戲,或是說導覽,從耳邊風工作站的門口出發,跟隨創作者婷詠的帶領,觀眾漫步在夜晚城市的巷弄中,聽著耳機中傳來的導覽聲與環境時而靜謐、時而雜亂的聲響交相呼應,觀眾可以自由選擇要存在於當下,抑或是遁入耳機中的導覽聲,感受一個又一個關於腳下土地的故事。

時間與空間的討論不斷在過程中發生,此地彼時的樣貌,過去的記憶片段與當下城市樣貌的疊合,城市的多重性也在過程中被建立,而過去一定就筆直地朝未來前進嗎?就像影像創作中訪談小霜阿嬤時,阿嬤不斷落入相同的記憶中,講述的內容不斷重複,彷若時間被停滯在過去,未來不未來,未來不會來;觀眾像是不經意落入城市的時空狹縫中,回溯城市曾經可能的景象,踏足在當下的土地,回望過往。

演出中對於多重性也有非常多的嘗試及探討,像是場域的多重性,演出一定要在劇場內發生嗎?日常生活的城市是否也能轉換成演出的場地,那又何謂劇場?打破觀賞演出的慣性,甚至「觀賞」這個行為也有多重的視角──觀演關係被交雜地建立,觀演者與演出者的觀看關係,觀眾之間的觀看,城市中的路人對移動隊伍的好奇眼光。當觀看的同時也在被觀看,觀眾就不再純粹,而是整場演出的一部分。誰都不只是被動的接收,更是主動的探尋、組織、重構當下的觀演經驗。

其中,當婷詠關於小西門的片段結束後,觀眾由工作人員引導至下個集合點,而婷詠則奔跑著繞道,觀眾在行走的過程中,可以不斷聽到耳機中傳來婷詠的喘氣聲、與工作人員溝通的聲音,一再地打破第四面牆,模糊演出與當下的疆界,觀眾與創作者是在戲裡還是戲外,或是觀眾已經進入另一齣戲當中?同樣地,觀眾進入KTV包廂看見楊大德時,也是這樣的情形。楊大德親切地招呼每位觀眾,就像是熟識的朋友,又快速地轉換角色進入演出。這樣的進出卻不令人感到違和,反而令人期待。

導覽式的演出常容易讓觀眾被周遭環境吸引而轉移注意力,觀眾身在此地,聽著彼時的故事,思緒又存在於哪一刻呢?但總會有某個當下,所有人都一起存在於這一刻。耳邊風工作站此次的演出令人驚艷,對於城市地景的過往探究與再建立,隨著台南夜晚的涼風,讓觀眾以不同角度認識這座城市。

《一座消失的城門、死刑犯與他們的魚塭》

演出|耳邊風工作站
時間|2019/04/12 19:30
地點|台南小西門原址及周邊公私領域、錢櫃KTV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隨漫遊者漫遊的這一帶,曾座落於舊城區之內的邊角,城牆與城門的拆除、毀朽,並不保證記憶的保存,而更可能讓人習慣忽略、遺忘。這一晚的漫遊,亦是對紀念碑式地景巡禮的質疑。(吳思鋒)
4月
30
2019
他們奇異的重新縫合各種邊界,提供了一種途徑,直指城市的形狀可以如何建構、如何觀看,一座城市的樣子從來都不會(也不能夠)完全被界定、重現與建構,它是變動的,憑藉身體、記憶、歷史、虛構的囈語,每時每刻都有打版重製的可能,時而可見,時而不見,卻可以是如此真實的。(梁家綺)
4月
17
2019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