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感之外,期待更深刻的創作思考《天亮前的愛情故事》
9月
10
2025
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達秋劇團提供/攝影陳文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9次瀏覽

文 陳正熙(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日據時期的台灣作家翁鬧,在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於《台灣新文學》發表了他最知名的短篇小說作品:〈夜明け前の戀物語〉(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小說中的主人翁,以第一人稱獨白的形式,對一位「來自北方雪國的年輕女子」描述自己的性慾啟蒙,對理想愛情的渴求,和生活在現代化社會中的孤獨恐懼。這部作品有強烈的現代主義色彩,與翁鬧的人生際遇有所呼應,也隱含對殖民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

達秋劇團於2025臺北藝穗節演出的《天亮前的愛情故事》,受〈夜明け前の戀物語〉(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啟發,說的卻是一段若有似無的都會戀情:男女初識,未及深交就投入彼此懷抱,激情過後,各自淡然離去,仿佛一切不曾發生。未料,兩人之後卻在花店巧遇,寒暄問好,即使有再續前緣的想望,也難化解不知如何面對彼此的尷尬,最後還是淡然道別,各自回歸日常,彷彿從來不曾相遇。

整體而論,《天亮前的愛情故事》是一個還不錯的小品之作,最為特別之處,是劇場空間規劃與導演的場面調度,頗有創意,讓觀眾的觀賞經驗多了些層次和趣味。

舞台設計(黃詩穎)非常巧妙地運用濕地venue五樓的空間特色,以原有的兩道玻璃拉門將劇場空間分隔為三:相互面對的兩邊舞台(房間場景)/觀眾席,與玻璃拉門隔出的中央舞台(花店場景),觀眾席有兩個入口,分別導向被玻璃門隔開的兩邊舞台。在演出的前半段,拉起的簾幕將中央舞台遮住,從不同入口進入劇場的兩邊觀眾,會分別/先後聆聽男女/女男主角的獨白——他們各自對兩人關係的描述,對彼此的感覺;到了演出的後半段,簾幕被收攏,露出中央舞台的花店場景,我們聽到的男女主角對話,是從喇叭傳出的預錄音效,演員的嘴型變化與聲音之間的落差,讓寫實場景多了些虛擬趣味,而劇場則似乎成了人工智能實驗空間。導演(凌凱)運用這樣的空間特色,讓觀眾做出隨機選擇,以決定他們會先聽到男主角或女主角的說辭,進而影響他們在觀賞過程的情感投射對象。將兩人對話加以隔絕,強調視聽感官落差,雖非創新,但也相當貼切地表現了這段情感關係的曖昧本質。兩位演員(周巧蓉、謝雲陞)的表現也不錯,對文字、節奏、情緒的掌握,都可印證扎實的專業訓練,未來發展可期。

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達秋劇團提供/攝影陳文軒)

相較而言,《天亮前的愛情故事》的文本,就顯得單薄:男女主角兩人,缺乏個人特色,個人情感經驗與彼此關係,也都是尋常可見,並無特殊之處。因此,兩人的獨白無論先後,都難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自然也無從對比辯證,花店巧遇的尷尬似乎理所當然,但也僅止於此,互道再見之後,沒有低吟喟嘆,也無留念痕跡。這或許就是這段都會戀情的實相,但,如果真不值得留戀,又何須敘說談論?

表面上看,〈夜明け前の戀物語(天亮前的戀愛故事)〉與《天亮前的愛情故事》兩部作品,是有共通之處:愛情的渴求、情慾的滿足,深入細究,我卻很難理解兩者之間的關聯。翁鬧的作品,藉情感敘事說人生苦悶,因為時代、種族、階級因素的糾葛,而能發人深省,並且對主人翁,甚至那位不知名女子的未來幸福,有所期待。達秋劇團的演出,只是單純直白的抒情,沒有脈絡化的處理,就只剩下傷感情緒,至於兩人未來是否還有再續前緣的機會,似乎也無人在意。

或者,《天亮前的愛情故事》的創作者,是要借這段蒼白的戀情說當代都會生活的貧乏?真是如此,那自然是另當別論了。

達秋劇團去年以《一個外送員的21種死亡方式》,獲2024藝穗節精選獎而受到注目,今年推出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天亮前的愛情故事》

演出|達秋劇團
時間|2025/08/27 19:30
地點|濕地Venue-5F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