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己的國際/人際網絡《探索歐洲舞蹈市場》
11月
28
2016
探索歐洲舞蹈市場(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9次瀏覽
陳代樾(專案評論人)

Christian Watty

全球各地的藝術節、藝穗節、駐村計畫、舞蹈比賽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頭來,加上政府單位的補助,年輕藝術家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到國外呈現自己的作品。然而花費大把精神與資源出國演出,卻只是拿到國際市場的一張入場券而已,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人際網絡才是繼續受邀的關鍵。然而許多年輕藝術家對這樣的感覺大概也不陌生,到了熱鬧非凡的藝術節,卻有種不得其門而入的冷清。不只是不熟悉異文化的社交活動,對於各地場館、邀演機制與關鍵人物更是摸不清頭緒。

德國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的副總監Christian Watty,在衛武營藝術節之後,受表演藝術聯盟的邀請,在「為了明日的合作-國際表演策展人研究交流計畫」【1】以「探索歐洲舞蹈市場」的主題,分享如何建立自己的國際/人際網絡(personal and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在藝術節中藝術家、策展人、製作人從各地匯集,很多的機會都從一場餐會、一杯咖啡的緣分開始。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引起別人的興趣,了解自我定位和提供合作的可能性?

首先從自我介紹開始,Christian並非舞蹈相關背景出身,而是攻讀德法文學與文化管理,畢業後曾投入卡夫卡手稿研究,亦曾在德國劇院擔任戲劇顧問。他提到二十多年前德國的表演藝術生態與現今很不一樣,因為德國許多地區的市立劇院都有自己的團隊和製作,不太需要巡演移動。直到獨立藝術家開始興起,不同的場館或空間出現,這時就需要一個國家級的藝術平台作為藝術家和劇院的中介,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The International Tenzmesse)【2】因此形成,從小規模開始,隨著全球化的推波助瀾遂擴展成為國際性的舞蹈博覽會。2000年Christian從志工開始參與博覽會,之後加入節目企劃組負責國際網絡,因為他流暢的德法語能力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不同語區很好的溝通橋樑,現在則是德國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的副總監,是主要負責選節目的三個人之一。除此之外,Christian亦是駐村計畫「深究舞蹈」(Tanzrecherche NRW)【3】的專案經理、節目建議人(program advisor)、製作人與巡演規劃者(tour manager)。

輪到參與者自我介紹,Christian提出一些能快速定位自己並開啟話題的思考方向。首先「你會怎麼樣定位自己的角色?」尤其在許多人都身兼數職,面對不同的人可能會從不同的角色與主題切入,取決於怎麼樣能引起共鳴和興趣。接著是「你所涉及的藝術是什麼類型?」譬如芭蕾舞、當代舞、跨領域、新媒體、社群藝術等等,雖然是刻板印象卻能快速產生一種連結或開啟話題。一般性基礎建立之後則開始思考「什麼是自己的特色?」為什麼別人要邀請你而不是其他藝術家?之後則跟隨很實務的考量「你可以提供什麼?」除了劇場或戶外演出,也許還有講座,甚至給一般民眾、兒童或專業表演者的工作坊。因為劇院都有拓展觀眾群的需求,提供這些協助的藝術家也更容易受到親睞。

講座的參與者包含創作者、製作人、編舞平台創辦人、場館負責人等等,在自我介紹的過程,Christian依據個人現狀開展出不同的討論,時常關乎一種心態的調整,讓不同角色在市場環境中能夠掌握有利的位置,不會處於忐忑顛簸的狀態。

許多創作者可能會很急切的要認識策展人,卻忽略跟藝術家聊天能獲得更實際的資訊,譬如藝術節與場館的狀況並在其中思考自己適合展現的地方。創作者有時候會很希望,有了解市場生態和認識關鍵人物的中介角色牽線,Christian卻認為那都是「別人的」人際網絡,如果策展人認為你是一個很有趣的人或你們很談得來,那樣的關係才是自己的,可能從姑且一試的好奇轉變為長久的信任。Christian尤其強調這種信任關係,作為策展人的朋友,他會來看你推薦的節目是因為他相信你的品味和判斷,這同時也是一場賭局,如果賭輸了,他對你的信任也會減損。因此有時候誠實可能比談成交易更重要,與其一味推薦手上的作品,不如誠實的說:「這次的作品可能不是最適合你的藝術節,下一個作品對你來說卻會非常完美!」抱持這樣的態度,友誼與信任卻是長久的。

很現實的依然是,代表機構能更容易與策展人進入深度的談話,因為他們不只推銷自己手上的作品,也有邀請和合作的能力。這樣平起平坐的關係比起舞團經理人更有優勢。另外歐洲的劇場生態資金也開始緊縮,若經過藝術經理人,則會收取15%的仲介費,代表劇院直接委託比起以往更具經濟優勢。問到策展人在選節目的時候到底在想什麼的問題,Christian說明自己挑選節目三個思考的原則:藝術家具有的獨特性、作品能夠代表的普世性、符合藝術節需求。策展人喜歡看到有潛力的藝術家,必然帶有自己主觀的喜好,然而為建立節目的多元性,有時就算不喜歡的作品,也能理解其代表的價值和在藝術節中的位置。

歐洲市場並非廣泛而單一的想像,每個國家、每個劇院、每個策展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了解不同場館的物理限制(舞台多大、容納多少觀眾、需要多少節目)也很重要。另外則是不要吝惜推薦別人你覺得有趣的作品,資訊的交換也是維持友誼或關係很重要的一環,尤其各個策展人的美學取向都很不同,與同行的創作者並非總是相互競爭的關係,保持開放的態度與長久的友誼卻是不變的法則。

註釋

1.「為了明日的合作-國際表演策展人研究交流計畫」http://www.paap.org.tw/News_ShowOne.php?news_id=154

2. 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https://www.tanzmesse.com/en/

3.「深究舞蹈」駐村計畫http://www.nrw-kultur.de/en/programme/tanzrecherche_nrw/#/

《探索歐洲舞蹈市場》

演出|
時間|2016/11/16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